日本首相高市早苗的「台灣有事」答詢掀起千層浪。圖為她在南韓APEC峰會後的記者會發言。路透社
日本首相高市早苗日前在國會答詢時表示,「台灣有事」可能構成日本的「存亡危機事態」,引發中國強烈反彈,日中關係陷入低谷。《日經亞洲》週五(11/21)刊文,分析若台海發生危機,日本自衛隊能扮演的角色,以及日本如何思考區域防衛。
高市首相7日在國會被在野黨議員質詢,問及哪些與台灣相關的情勢會構成對日本的「存亡危機事態」。
所謂「存亡危機事態」,是指對日本構成生存威脅。這個概念是在2015年由已故首相安倍晉三推動的安保法案引入。
在此之前,由於日本《憲法》第九條放棄交戰權的限制,自衛隊只能日本本土遭受武力攻擊時才能出動。但新的安保法制提高了「集體自衛權」的空間,當局可在「與日本關係密切的外國」遭受攻擊、導致日本人民的生命與自由面臨「明顯危險」時,授權自衛隊動用武力。
雖未寫明,但這個「關係密切的外國」一般被理解是美國,亦即日本唯一的安保條約盟友。
高市7日答詢時說,如果中國以軍艦與武力企圖奪取台灣,「不管怎麼看,都可能構成存亡危機事態」。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林劍回應稱,高市的言論「暗示日本可能以武力干涉台海」。他反問:「日本準備好挑戰中國核心利益、阻止中國統一了嗎?」
台海若爆發危機 日本自衛隊能扮演何種角色?「存亡危機事態」一般被解讀為日本將與美國一同行使集體自衛權。美國智庫「蘭德公司」(RAND Corp)日本問題專家霍農(Jeffrey Hornung)表示,自衛隊在台灣衝突中真正可能扮演的角色,是採取「能最有效保護美軍」的行動。
可能選項包括:在區域內護衛美國艦艇,為美國戰艦、戰機與偵察機提供空中掩護。日本自衛隊也可能協助反潛作戰,或協助偵監中國船艦。
他表示,在這些情境中,自衛隊不是發動攻擊,而是「提供協助」。他們是在協助美軍進行較廣泛的應對,美軍則負責保衛台灣。
日本會為保護台灣而開戰嗎?霍農表示,出動陸上自衛隊、踏上台灣的土地與美軍並肩作戰會被認為是「保衛台灣」,沒有任何情況會讓日本這麼做,但「如果在東海的海上或空中,則是支援正在執行任務的美軍」。
日本支援會有幫助嗎?霍農認為,日本支援「會非常有幫助」,因為美國若保衛台灣,是在打一場遠離本土的戰爭,「日本能提供的任何協助,都表示美軍可以專注於將戰力投入衝突之中」。
雖然日本自衛隊在二戰後受到諸多限制,但軍事資源仍相當可觀。根據澳洲洛伊研究所(Lowy Institute)的「亞洲實力指數」,日本去年的國防支出在印太排名第五,超過540億美元,僅次於美國、中國、俄羅斯及印度。
高市首相的言論也許是好事?其他日本政治人物也曾發表與高市類似的言論。安倍晉三2021年說過「台灣有事就是日本有事」;另一位前首相麻生太郎甚至曾說,日本「必須防衛台灣」。不過他們發表這些言論時都已卸下首相職務,也不是在國會或官方職務上表態。高市是首位在任內明確表示可能因「台灣有事」而動用集體自衛權的日本首相。
英國皇家聯合軍事研究所(RUSI)專家薛特爾-瓊斯(Philip Shetler-Jones)本週寫道,高市並未改變日本政府的訊息,只是「放大聲量」。他認為,這也許其實是好事,因為當前最糟糕的可能情境是:北京領導人缺乏正確資訊來源,以為台灣受到孤立、美國與其盟友不會協防,因而誤判情勢並發動攻擊。
日本退役上將、前陸上自衛隊幕僚長(參謀長)岩田清文也撰文指出,嚇阻之所以有效,是因為一國必須清楚告訴對手:它有意志,也有能力作戰。他認為,高市正是做到這一點,「明確表達日本願與美國一道維護自身防衛的決心」。他表示,中國的強硬反應「本身就可視為嚇阻奏效的證據」。
中方策略是什麼?北京似乎決心向日本及各國傳達強烈訊息:不要干涉台灣問題。
智庫「亞洲協會」中國問題研究員李其(Lizzi Lee)指出,中國一小部分在網路上聲量極高的民族主義評論者開始散播極端論調,公開主張出動海軍、全面禁止稀土出口等等。
她認為,北京在實際操作上「更可能透過經濟與貿易手段回應,例如有針對性的進口限制、旅遊管制、行政程序拖延,或對特定產業施壓等」。她認為,中方的一連串動作將「逐步升級」,藉此展示決心。
《日經亞洲》指出,這些作法可能適得其反。對於中國要求撤回言論,高市首相迄今仍未接受;同時也有跡象顯示,北京的強硬姿態反而讓日本民眾更願意支持加強防衛。
共同社在11月15至16日進行的民調顯示,48.8%的受訪者同意「台灣有事」可能構成日本的存亡危機;44.2% 不同意。此外,60.4%受訪者支持高市「增加防衛預算」的主張,34.7%表示反對。
一位日本前外交官在華府向記者表示,如果情況持續,日本將持續強化防衛能力,「這對中國來說不會是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