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3年半戰爭悟出生存之道 西方投資烏克蘭本土研發武器、助抵禦俄軍兼充實自我防衛

    2025-09-19 16:07 / 作者 莊蕙嘉
    2025年6月12日,一名工程師在烏克蘭未公開的地點測試一架四旋翼無人機。美聯社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的戰爭已經超過3年半,眼見加入北約(NATO)的希望渺茫,烏克蘭的西方盟友改採另一種替代策略,協助基輔抵擋莫斯科侵略:對烏克蘭的武器工業投資數十億美元,讓烏克蘭能夠自己生產武器,更有效地自我防衛及抵抗俄軍。

    烏克蘭本土生產武器、放眼未來供應歐美

    美聯社報導,如果這個策略奏效,烏克蘭的武器產業最終也可能協助美國與歐洲軍隊採購裝備。目前正於對俄戰事中開發出的先進無人機與其他軍事技術,將來可能成為西方部隊的供應來源之一。

    烏克蘭本土研發武器的一項近期進展,是一款四旋翼(quadcopter)無人機;這款無人機能躲避俄方干擾機,飛行超過20公里,也能向戰車與其他高價值目標投放重約6公斤的制導炸藥(guide explosives)。

    2025年6月12日,2名工程師在烏克蘭未公開的地點測試一架四旋翼無人機。美聯社


    美國總統川普的烏克蘭特使凱洛格(Keith Kellogg)上週在基輔一場會議上表示:「烏克蘭在無人機技術上是世界領先者,我們目前正與烏克蘭合作,確保我們之間有無人機技術的交流,我認為這非常重要。」

    川普在第2個任期開始釋出訊號,稱北約成員國不應過度依賴美國防衛後,歐洲各國對俄國威脅的重視程度已提升。上週俄羅斯從白俄羅斯發射的無人機進入波蘭領空遭擊落,凸顯了歐洲的焦慮。

    就烏克蘭而言,其目標是獲得投資,將武器產量擴充到3倍,降低對西方夥伴在對俄作戰上武器供應的依賴,並期望藉此嚇阻未來的衝突。

    烏克蘭國防部長什米哈爾(Denys Shmyhal)表示,該國武器工業如今滿足其軍隊近6成的需求,這個比率在俄羅斯於3年半前發動全面入侵時僅為10%。

    但烏克蘭的軍事預算、2024年為640億美元,仍不到俄羅斯的一半,因此基輔仍須向西方盟友尋求支援武器甚至是金援。

    在無法加入北約的情況下,除了私人投資之外,對烏克蘭的安全保證很可能以歐洲政府直接投資其軍隊為核心;也就是付錢給基輔去生產自家武器,並透過互利的合資企業填補生產缺口。

    倫敦國際戰略研究所(IISS)研究員欣茲(Fabian Hinz)表示,歐洲國家很想這麼做,「烏克蘭具有優勢,其系統經過實戰檢驗,生產成本相對低廉,而且已有能迅速生產這些武器系統的實體。」

    戰爭創造的優勢:經過實戰檢驗的無人機

    對烏克蘭和歐洲雙方而言,這場生存之戰迫使創新必須以生存快速進行;一件武器的研發速度、交付給部隊的速度以及改良的速度,事關生死。

    如同烏克蘭大多數國防企業,生產R-34四旋翼無人機的公司FRDM全天候與士兵溝通,並快速納入前線回饋。創辦人尤尼克(Vadym Yunyk)的座右銘是:「死在前線的應該是機器人,而不是人類。」

    這句格言也凸顯烏克蘭在這場戰爭的一項劣勢:兵力不足,這正是推動烏克蘭國防企業創新的主要動力之一。

    對人工智慧(AI)與機器人技術的投資,正使烏克蘭達成,盟友在俄羅斯於2022年2月發動全面入侵前難以想像的事:借助無人機與自動車,烏軍現在能以遠距遙控武器更精準地打擊遠端目標,並在不讓其他士兵冒生命危險的情況下補給與撤離傷患。

    根據烏克蘭官員表示,烏國的小型第一人稱視角(FPV)無人機,在前線15公里內造成俄軍近7成的兵力與武器損失。

    另一方面,烏克蘭也有可達1000公里以上、能深入打擊俄國境內目標的深擊(deep strike)無人機。

    FRDM的四旋翼無人機介於兩者之間。該武器的最新型由早期型號改良而來,飛行距離擴大3倍,能載運更多制導炸彈。

    尤尼克說:「我們學得很快,如何擴大任何生產規模。若政府下單要每年生產1萬架而非3千架,我一個半月就能做到。」

    烏克蘭開發者快速反應、強化傳統軍備

    無人機並非烏克蘭防衛產業運用科技,抵禦俄羅斯規模和裝備都更勝一籌軍隊的唯一領域。

    「烏克蘭裝甲科技」(Ukr Armo Tech,UAT)公司執行長基爾希(Hennadii Khirhii)指出,他們生產的裝甲運兵車「Gurza-1」,配有為抵擋無人機打擊而設計的複合改良,可更有效地保護烏克蘭步兵。此外,更靈活、可載更多人的Gurza-2即將投入量產。

    2025年6月16日,「烏克蘭裝甲科技」公司的一名工人,在未公開地點的工廠組裝一輛裝甲運兵車。美聯社


    UAT去年為烏軍生產500輛車,但基爾希表示,公司計畫將產能擴充到3倍。

    基輔防衛產業專家維爾赫尼亞茨基(Pavlo Verkhniatskyi)指出:「即使在傳統的裝甲車這個次領域,我們也領先某些歐洲公司。我們知道俄軍用來攻擊車輛的彈藥口徑,也知道他們用來穿透裝甲的特殊彈藥。所有這些知識都被運用到本地生產的車輛上。」

    烏克蘭押寶歐洲投資、嚇阻俄羅斯

    歐盟執委會主席范德賴恩(Ursula von der Leyen)曾表示,如果歐洲對烏克蘭提供更多財政支持,烏克蘭的軍隊與國防工業可以成為「鋼鐵豪豬」(steel porcupine),使該國未來更不易遭受攻擊。

    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Volodymyr Zelenskyy)說,烏克蘭每年有能力至少生產價值300億美元的武器,大約是目前預算的3倍。烏克蘭尋求的不僅是資金,也放眼與西方軍火公司達成授權與製造合作協議。

    烏克蘭認為自家擁有可供分享的專業知識。與俄羅斯超過3年的戰爭中,烏克蘭學到:21世紀的武器製造商,必須能比以往更快地調整及向戰場交付裝備。

    烏克蘭國家採購機構主管朱瑪迪洛夫(Arsen Zhumadilov)說:「這不僅關乎你補充庫存的能力。」

    尤尼克表示,歐洲防務公司有中長期規劃,但尚未實施那種能達成現代戰爭所需創新與快速周轉流程的管理。他說:「如果你要的是符合今日戰場條件的裝備,這就是唯一能採取的方法。」

    丹麥是第一個直接資助烏克蘭防衛產業的國家,而非單純捐贈武器。澤倫斯基本月初表示,烏克蘭正與丹麥企業合作,在丹麥設廠生產烏克蘭飛彈與無人機的零組件,這些工廠位於俄軍攻擊難以企及之處。英國也表示有類似計畫。

    烏克蘭將從包括丹麥、瑞典、加拿大、挪威與冰島等國獲得約13億歐元(約462億元台幣),用以生產砲彈、打擊型無人機、飛彈與反戰車系統。德國也已達成類似協議,不過內容尚未公開。

    朱瑪迪洛夫表示,烏克蘭希望有更多合資企業加入,「當他們進入市場,他們會投資生產,然後由他們(各自的)政府付錢,讓我們有能力購買並將其送上戰場。這是最理想的做法。」
    莊蕙嘉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