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太想聊日本】兒虐案創新高、家長為何下手 失控母悲吐:我可能會殺了自己的孩子

    2025-08-09 08:30 / 作者 李鎮宇
    日本兒虐案件呈逐年增加趨勢,政府急需提出對策。兒童示意圖,與受虐案件無關。路透社資料照
    據日本媒體報導,日本兒虐案件數已突破每年22萬件,創下歷史新高,日媒訪問曾出現暴力傾向的家長,試圖挖掘「為何忍心對幼童施加暴力」,受訪的一位母親說丈夫身心狀況不佳,她獨挑育兒、家事重擔以致情緒失控;另一母親也是單獨負責育兒重任,知道不該體罰卻仍失控,憂心「我可能會殺了自己的孩子」,還有媽媽說自己從小被體罰,以為這樣才能教好孩子。

    「為什麼只有我要承受」 育兒壓力釀家暴危機

    據《日經新聞》今年3月報導,日本全國兒福機構「兒童相談所」受理的兒虐案件,一年已超過22萬件,呈逐年增長趨勢,其中過半屬於心理虐待(佔59.8%),其次依序為:身體虐待(22.9%)、疏於照顧(16.2%)、性虐待(1.1%)。

    在最大宗的「心理虐待」當中,又以「孩童親眼目睹家庭暴力」佔最高比例。對於殘忍的兒虐事件不斷發生,兒童家庭廳的官員強調:「嚴肅看待這類事件,將強化育兒體制,盡力守護兒童的生命。」

    每當重大兒虐事件發生時,大眾都相當不解,為什麼這些人會對年幼的孩童痛下毒手,今年7月NHK播出的專題節目,深入了解該問題,並採訪曾經有暴力傾向的家長,希望透過釐清這些人的想法,找出妥適的應對之道。

    受訪的女性由紀(化名),目前住在廣島市,家中育有兩名4歲與1歲的孩童,由紀的丈夫原本是公務員,後來因為憂鬱症而離職,靠著政府的生活保護補助金維生,由於丈夫身心狀況不佳,育兒及家事的重擔就落在由紀身上。

    兒虐事件發生時,一般民眾總是無法理解,為何忍心對孩童下手。兒童示意圖,與受虐案件無關。美聯社資料照


    由紀表示:「要去上幼稚園時,小孩拖拖拉拉地說『我不要去』,我突然湧上一股怒氣,大喊著『為什麼只有我要承受這些』,接著就出手把這裡砸破了。」她指著櫃子上的破洞。

    由紀懊惱地說:「這樣下去,有一天我可能真的會對小孩動手。」事實上,由紀曾因擔憂自己在失控狀態下,對孩童做出攻擊行為,向兒童相談所的人員諮詢。根據規定,如果機構判斷情況具有「緊急性」,可以透過「一時保護」,對兒童提供緊急保護措施,但機構人員最後判斷,由紀一家的情況,「讓孩童繼續留在家中較適當。」

    由紀認為,除非真的等到對孩童動手,或是疏於照顧等情況發生,否則兒童相談所不會做出應對。

    「我可能會殺了自己的孩子」 改變加害者的契機是什麼?

    因為「可能虐待孩童」而感到困擾的,不只由紀一人,據日媒「ABEMA Prime」今年2月報導,一則部落格文章引起日本網友熱議,這篇文章的標題為「這樣下去,我可能會殺了自己的孩子」,文章作者是養育1歲女兒的媽媽佳奈(化名)。

    佳奈受訪表示:「我真的覺得自己是一個狠毒的母親,當我情緒失控的時候,完全無法掌控力道。」這番談話顯示,這些人心裡都知道,打小孩是不該做的事,卻似乎無法控制自己。

    佳奈認為,自己在育兒過程,缺少心理餘裕,是造成情緒失控的主因,「育兒幾乎都是我一個人在做,也沒有人能和我討論這些煩惱,只能獨自承擔一切…我感到很不安,擔心自己有一天也會上社會新聞。」

    「ABEMA Prime」採訪了另一位長期對孩童施虐的媽媽山本(化名),她曾經有長達3年的期間,虐待家中的長女和次女,山本回憶當時的情況:「一開始只有她們不聽話時,我才會責罵她們,但後來連飲料打翻這種事,我也會覺得『為什麼要增加我的工作量』,不僅口氣嚴厲,還會甩巴掌。」

    山本提到:「我小時候會被父母打,學校也有體罰,親戚們都說,要打小孩才能教得好,因此我以前一直認為,這沒有什麼不對,直到近幾年我才意識到,這就是體罰,就是虐待兒童。」

    有些家長育兒壓力沉重,在情緒失控下,對孩童做出攻擊行為。兒童示意圖,與受虐案件無關。美聯社資料照


    改變山本的契機是什麼呢?她說道:「孩子就讀的幼稚園是很特別的學校,那裡的老師很願意傾聽家長的心聲,我一直覺得,自己必須當一個好媽媽,因此不敢跟別人提到虐待小孩的情況,於是我以『無法好好聽小孩說話』為切入話題,詢問幼稚園的老師。」

    當時幼稚園的老師問她:「你知道什麼是『童年創傷成人』( Adult Children )嗎?」山本開始了解後,發現自己可能是因為過去的創傷經驗,影響了自己的行為,她感激地說:「在那之前,我真的不知道這些問題,如果當初沒有和老師諮詢,現在會變成什麼樣呢…真的因為對方的一句話,讓我得以改變。」

    受虐兒童恐終生受影響 兒福機構角色轉變中

    日本作家姬野桂2024年出版的著作「心理虐待:殺死兒童內心的父母們」(心理的虐待:子どもの心を殺す親たち,暫譯),探討幼時遭心理虐待的孩童,在長大成人後,有些人罹患憂鬱症,甚至試圖輕生,受虐經歷讓許多人自尊低落,無論發生什麼事,第一時間先怪罪自己,總認為「我是不是哪裡做錯了?」

    避免悲劇發生的關鍵之一,就是對存在兒虐風險的家庭,提供更多支援,日本醫師團體的統計數據顯示,身障兒童的受虐風險,是一般兒童的4.3倍,智能障礙兒童的受虐風險,更高達一般兒童的13.3倍,這項數據顯示,如果家長的照顧壓力與負擔越大,兒虐案件發生的可能性的確會更高。

    據NHK報導,回顧日本的兒福政策,可以發現在兒虐事件當中,機構支援家庭的功能逐漸弱化。兒童相談所的前職員川崎二三諺指出,兒童相談所的角色,在過去30多年來,持續發生變化。

    2000年日本通過《兒童虐待防止法》,明確賦予兒童相談所,擁有介入調查的權限。

    如果有更多支援管道,或許能減少兒虐案件數。兒童示意圖,與受虐案件無關。美聯社資料照


    川崎表示:「兒童相談所在過去,是等家長來諮詢,再決定如何應對,這樣的觀念已出現180度的轉變,即便行使公權力、與家長站在對立面,也要優先保護孩子的安全。」

    川崎坦言,現在機構扮演的角色,已經逐漸從「支援」轉向「介入」,「我們也曾經考慮,是否要採取與家長對立的角色,但隨著兒虐案件不斷增加,不這樣做真的不行。」

    介入與支援的兩難 人力不足問題持續

    福岡市兒童相談所前所長藤林武史說:「我是2003年當上所長的,那時已經是直接上門行使保護措施的年代,即便家長不同意也是如此」、「將孩童直接帶走後,再與家長討論如何提供支援,的確面臨相當程度的困難,也很難取得對方的信任。」

    事實上,除了政府設立的機關「兒童相談所」之外,日本也有民間機構,著重向兒虐風險家庭提供支援,例如位於廣島市的「若草兒童家庭支援中心」,該中心配有心理師等專業人力,聆聽家長們的育兒煩惱。

    該機構的服務不收取費用,但最大挑戰仍是人力不足,若草支援中心僅有5名職員,一年接獲的諮詢案件卻高達6千件,其中一半左右的案件,存在兒虐風險。

    兒福機構人力不足狀況持續,已是多年的問題。兒童示意圖,與受虐案件無關。路透社資料照


    《西日本新聞》今年5月的社論寫道:「現代社會的人際網絡日益薄弱,許多家長無處傾吐煩惱,可能進一步提高兒虐風險。孩童絕對沒有做錯任何事,為了不讓虐待案件反覆發生,大人們要負起責任,積極投入預防及早期發現的工作。」

    關西大學社福系教授畠山由佳子接受NHK採訪,她強調:「大家談到介入和支援,聽起來好像只有2個選擇,但在這兩者之間,應該有各種類型的支援措施,應該要完善這些制度,過去未能建立這些細緻的支援,我認為應該從這些地方開始努力。」

    《太報》關心您,勇敢拒絕任何形式暴力,求助專業人員保護自己與他人的安全。
    ‧全國家暴專線:113
    ‧報警:110
    ‧線上通報:關懷e起來

    《太報》關心您,再給自己一次機會
    ‧安心專線:1925(24小時)
    ‧生命線:1995
    ‧張老師專線:1980

    《太報》關心您:若遭到性騷擾或性侵害,請撥打113專線,尋求專業協助。
    李鎮宇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