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AI開發的聊天機器人ChatGPT示意圖。美聯社資料照片
人工智慧(AI)已成當今最熱門科技領域,亦發展出各式應用。英國《衛報》報導,台灣和中國的年輕人把AI聊天機器人當成傾訴心事與解決煩惱的「科技心理師」,專家認為AI應用於心理健康,有好處但也有風險。
年輕人:和AI聊天比較安心、沒辦法和真人談30歲的台灣女子李安(音譯),每天在黎明之際就感到特別焦慮。最近她被診斷出一項嚴重的健康問題,很想找人聊一聊。可是她沒有告訴家人,這個時間朋友也都還在夢鄉,所以她轉而使用ChatGPT。
李安說:「在這樣的夜晚,跟AI聊天安心多了。」
住在中國廣東省的25歲楊姓女孩,今年初開始和聊天機器人對話後,就沒再去看過精神科醫師。她說,要獲得精神醫療服務很困難,也不考慮向家人或朋友傾訴,「向現實中的人講真話,感覺是不可能的」。
但是她卻可以不分日夜地和聊天機器人交談。楊女說,她懷疑自己的問題是否嚴重到需要專業協助。
《衛報》報導,李和楊是逐漸增加、投靠AI的中文圈民眾例子,他們選擇使用生成式AI聊天機器人來取代專業的真人治療師。專家表示,AI在心理健康領域確實有巨大潛力,但也擔心,處於困境的人們向科技而不是人類尋求醫療援助,這會帶來風險。
ChatGPT是台灣年輕人最常使用的聊天機器人,但這個西方app在中國禁用,所以中國年輕人使用中國科技公司開發的產品,例如百度的「文心一言」(Ernie Bot),或是今年初聲名大噪的DeepSeek(深度求索)。
中國搜尋引擎龍頭百度推出聊天機器人「文心一言」。路透社示意圖
中國人工智慧新創公司DeepSeek推出語言模型。路透社
心理有狀況、不求診卻找聊天機器人 這股趨勢正在上升目前關於這個議題的官方統計數字並不多,但台灣和中國的精神健康專家皆表示,患者在就診前先找AI「諮詢」、甚或是乾脆不求診的比率正在上升。
包括《哈佛商業評論》最近發表的一項全球分析在內,多項調查顯示,尋求心理援助現在是成年人使用聊天機器人的主要原因。在社群媒體上,關於讚揚AI提供心理上的幫助的相關貼文多達數十萬則。
目前台灣和中國大陸的精神疾病發生率正在上升,尤其是年輕族群。獲得醫療的機會並沒有跟上病患增加的速度:很難預約到看診名額,而且費用昂貴。聊天機器人用戶表示,AI讓他們節省時間和金錢,給出真實的答案;而且,在一個對心理健康仍然存在偏見的社會中,此舉顯得謹慎的多。
台灣「初色心理治療所」副所長蘇益賢指出:「聊天機器人在某種程度上確實幫助到我們,它很容易上手,尤其是華裔族群傾向於壓抑或淡化自身感受的狀況下。」
他表示:「我和Z世代交談過,他們顯得更願意討論問題和困難……但還有很多努力空間。」
有人體驗不如預期「和實際諮商幾次後的結論一樣」使用聊天機器人談論心理問題的用戶體驗各不相同。李安說,ChatGPT 可以告訴她自己想聽到的內容,但這些內容也可能是可預測的,而且缺乏洞察力。她也懷念在專業機構心理諮商中自我發現的過程。她說:「我認為人工智慧會給你的答案,就是你在完成2或3次諮商後會得到的結論。」
旅居英國倫敦的27歲台灣女子劉娜碧(音譯),則認為與聊天機器人的對話經驗很充實。她說:「「當你和朋友分享一些心事時,他們可能並不總是能理解。但ChatGPT會認真且立即地做出回應。 我感覺它每次都真誠地回應我。」
專家指出,聊天機器人可以在民眾處於困境、但可能還不需要專業協助時幫上忙,例如李安,或是那些需要一點鼓勵才能邁出下一步的人。
楊女說:「直到最近我才開始意識到,我可能真的需要去醫院接受適當的診斷。從能夠與AI對話,到能夠與真人對話,聽起來可能很簡單也很基本,但對於以前的我來說,這是難以想像的。」
這正是專家擔憂之處。若非像楊女這樣有病識感的人,可能陷入困境而不自知,也無法獲得幫助。近幾年有一些悲劇性的案例,陷入心理困境的年輕人向聊天機器人而非專業人士尋求幫助,最終尋短。
專業人士警告:AI僅能輔助 無法取代專業醫療蘇益賢說:「AI主要處理文字訊息,但也有一些我們稱之為非語言輸入的訊息。當病人走進診間時,他們的行為可能與說話方式不同,但我們可以察覺這些訊息。」
「台灣諮商心理學會」的一名發言人表示,AI可以作為「輔助工具」,但無法取代專業協助,「更無法取代危機情況下心理師的介入及治療」。
發言人說,AI有潛力成為推動心理健康普及的重要資源。然而,臨床現場的複雜性和人際深度,仍然需要真正「在場」的心理專業人士。
協會也指出AI的其他缺點,例如可能「過於積極」,錯過線索,並延誤必要的醫療照護。此外,它的運作也不受業界同儕審查和道德規範的約束。協會表示:「長期來看,除非AI發展出超越現有想像的突破性技術,否則心理治療的核心結構不會受到動搖。」
蘇益賢對於AI的現代化及提升這個領域感到興奮,他舉例,AI可以應用於專業人員的訓練,或是在網路上偵測可能需要醫療協助的人。不過目前,他建議民眾應謹慎使用聊天機器人。
他說:「這是一種模擬,是個好工具,但它有其侷限,而且你不知道答案是如何產出的。」
《太報》關心您,再給自己一次機會
‧安心專線:1925(24小時)
‧生命線:1995
‧張老師專線: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