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早期的空地稅,到曾經討論過的空屋稅,以及正在施行的囤房稅,似乎都解決不了住宅需求問題。廖瑞祥攝
房價不跌、租金持續攀升,政府推出「婚育宅」與囤房稅2.0,希望以稅制手段逼出市場上的空餘屋,活化住宅供給。專家直言,從空地稅到空屋稅的討論,長年陷入「法有其名、效難其實」的困境,關鍵不在稅率多高,而在稅基與執行力是否到位,若制度仍讓閒置資產「課得輕、查得慢、執得緩」,再多政策恐也難解空屋困局。
從婚育宅到囤房稅 稅制能否撬動空屋?行政院長卓榮泰(左)、內政部長劉世芳備詢時,強調會採取稅制逼出空餘屋。李政龍攝
居住問題成為多數民眾的痛點,面對高房價、高租金,政府祭出「青年婚育租屋協助專案」,中央興辦的社會住宅將保留20%「婚育宅」,今年首批將推出1022戶,預計至2028年以前,共釋出逾1.1萬戶。內政部部長劉世芳日前在立法院接受質詢時,若空餘屋未去化,應釋放給社宅,根據最新統計,2024年第4季全國待售新成屋突破11萬宅,如果要釋放這些房屋,除了透過鼓勵,同時規劃加強稅制,來釋出空餘屋。
由於囤房稅2.0新制(房屋稅條例)於今年5月正式開徵,全國單一自住房屋,稅率從1.2%調降為1%;而非自住住家房屋,稅率則從1.5%至3.6%上調為2%到4.8%,並採全國歸戶、全數累進課徵,預計要讓多屋族、建商繳更多稅,同時降低大多數房屋集中在少數人手中。
然而,除了囤房稅,過去也曾祭出空地稅(平均地權條例),盼能抑制建商養地、囤地,並釋出閒置土地,但認定困難且成效不彰,縣市政府的稽查力道並不強;又先前有民團喊出空屋稅,鎖定非自住且空閒的住宅課徵特別稅,有效逼出空屋轉入租賃市場,迄今仍舊不了了之。
空地稅法虛有其名 地方無力查成政策斷點若要提高供給量,勢必得要從源頭下手,但回顧政府過去祭出的手段,似乎很難逼出閒置空屋和土地。景文科技大學財務金融系副教授章定煊直言,空地稅曾經被討論過,養地、囤地確實是房屋上漲的主因之一,但
自從農地鬆綁之後,只需繳交田賦,就能進行低度利用;若是建築用地,上面只要有簡陋的建物、設置門牌和水電表即可。
章定煊表示,儘管根據《平均地權條例》規定,授權地方政府管理私有空地和閒置農業用地,前者未按照規定,可按該宗土地應納地價稅基本稅額加徵2倍至5倍之空地稅或照價收買;後者則是按應納田賦加徵1倍至3倍的荒地稅,經加徵荒地稅滿三年,仍不使用者,得照價收買。
章定煊說,
由於地方政府人手不足,能夠稽查的量能有限,除非有人檢舉,幾乎都是空置不處理,不管稅率多高,或是加徵多少倍的稅額都沒有太大的用處。
空屋稅喊多年無下文 財富稅、市價課稅或成新解方國內有高達11萬的空餘屋,如何釋出、進入租屋市場,備受關注。廖瑞祥攝
至於先前被提出來討論的空屋稅,章定煊說明,空屋稅的本質是在抑制租金,加拿大開徵空屋稅,主要鎖定都會區,如溫哥華、多倫多等城市施行,目的是抑制閒置空屋,釋放到市場來增加供給,國內先前有民間團體討論,但最後則無疾而終。
章定煊認為,若要擴大供給,還有三種方式可以下手,一是比照瑞士對富人開徵財富稅,即資產超過一定的免稅額,就必須繳納;二是對非自用住宅交易開徵特種印花稅,如豪宅交易採市價課稅;三是地價稅採市價徵收,若能做到其中一項,並且落實執法,就能造成遏止效果。
稅率調高、多屋族仍無感 市價課稅才是關鍵台灣房屋趨勢中心資深經理陳定中表示,不論是空地稅或囤房稅,儘管稅率拉高,但稅基依舊偏低,對於多屋族或建商而言,最多就是從1.5%調到4.8%,調幅約3%,即便多出數十萬的稅收,一年僅需要交稅一次,「有錢人不會因為多繳稅而放棄幾千萬元的房屋」,效果並不會太高。
陳定中指出,既然政府有意以稅制逼出空餘屋,不如從稅基著手,如地價稅的課徵基礎是兩年調整一次的公告地價,可直接按市價徵收,而房屋稅的房屋標準價格,也應按照市價來進行計算,以此來課稅才會讓多屋族或高價住宅持有者「真正有感」,才能達到政策目的。
政府手握國有地籌碼 整合公私資源有望擴大供給政府為了協助輝達落腳,盤點不少國有地,專家建議,或許可以提供給社宅使用。李政龍攝
此外,針對土地釋出的問題,陳定中認為,民間確實有不少的空屋和空地,但從本次輝達在台灣總部選址,就能夠發現,政府手中握有不少土地,包括台北「松南營區」、新北林口原三立影視園區等,不僅地點佳,且周邊有交通優勢,顯示大型國有土地依舊充裕。
陳定中認為,不論是中央或地方政府有意要增建社宅,都能活化這些公有土地,透過區段徵收、土地重劃等方式,將土地收回國有,只是盤點需要時間、整理還要經費,甚至需要專責人員管理,就看政府是否有決心要做,真正擴大居住供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