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11日,東京舉行活動,悼念2011 年「311大地震」的罹難者。美聯社資料照
據日本媒體近日報導,關東地區有著「地震巢穴」的稱號,在過去25年間,東京灣北部已發生近8千起地震,最新研究報告顯示,東京灣北部的地底下有多座「海底山」,可能因為持續擠壓,造成地震頻繁發生。日本地震學專家中島淳一指出,關東一帶持續活躍的板塊運動,可能導致首都圈爆發芮氏規模7.0的強震。
據日本放送協會(NHK)報導,關東地區被稱為「地震巢穴」,該區域地下結構複雜,陸地板塊下方有菲律賓海板塊及太平洋板塊隱沒。
日本地震學專家、東京科學大學地球科學系教授中島淳一指出,自2000年以來,東京灣北部已經發生約8千起地震。
中島淳一對東京灣的地質進行研究,發現該處地震的震源分布,形成直徑約20公里的圓形區域,以傾斜角度連接菲律賓海板塊與太平洋板塊交界,深度約60至70公里。
中島淳一分析,呈傾斜狀的原因,可能是因為板塊上方存在凸起的地形,關東海域存在許多「海底山」的隆起地形,可能因為這些下沉的「海底山」持續擠壓,造成地震頻繁發生。
中島淳一說明,關東一帶過去在明治時代,曾發生芮氏規模7.0的地震,東京首都圈面臨強震風險,他希望透過分析地震活動,精準掌握未來可能發生強震的地區,完善防災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