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太空人黑格(Nick Hague,右)、威廉斯(Suni Williams,懸浮)和魏摩爾(Butch Wilmore,左)。美聯社
2名自去年6月起滯留在太空的美國太空人,今天(3/18)搭乘SpaceX的乘龍號(Crew Dragon)太空船返回地球。媒體指出他們在太空生活9個月,回到地球後身體可能出現許多問題,包括肌肉萎縮、骨密度下降、血管變細、眼球變形、血栓及罹癌的風險增加。
美國太空人魏摩爾(Butch Wilmore)和威廉斯(Suni Williams),去年本要搭乘波音公司的星際飛機(Starliner)太空船返回地球,但波音太空船故障,2名太空人只能滯留太空,一待就是9個月。英國《衛報》指出,在太空太久,對他們的身體會造成若干影響。
重力《衛報》指出,在太空中長時間處於零重力狀態,對人體會有嚴重負面影響,而且造成的傷害很難修復,除了骨質密度下降,手臂、腿部及心臟的肌肉量也會流失,原因在於,不需要抵抗重力後,心臟組織的收縮強度就會降低。此外,某些身體部位的血液流量會減少、變慢,容易引發血栓問題。
斯威本大學天體物理學家達菲(Alan Duffy)解釋,跟在地球上時不同,在太空中,人體內的液體不會往下流動,因此腦中會充滿液體,讓人常有頭昏腦脹的感覺,以為自己感冒了,「當他們回來時,他們會覺得,9個月的感冒突然好了。」
他說:「液體的積聚也會改變眼球的形狀,讓太空人的視力變差,這就是為什麼太空人返回地球時,常需要配戴眼鏡,儘管他們出發時,視力狀況良好」、「在多數情況下,回到地球後,視力會逐漸回復正常。」
達菲提到:「另一個情況是,在太空中,衣服會從你的皮膚上飄浮起來,因此回到地球後,你的皮膚會變得『跟嬰兒一樣敏感』,他們在地球上會感覺,衣服像砂紙一樣刮人。」
蒙納許大學神經科學系教授孟勞(Meng Law)也提到,在外太空中,會出現液體集中於腦部的狀況,「腦中會充滿液體,這就是為什麼俄羅斯的太空人,有一種看起來像潛水服的裝置,能夠吸走腦中的液體」、「Space X和美國太空總署正在研發一種離心機裝置,讓太空人在裡面睡覺時,可以將體內液體甩掉。」
2025年3月16日,Space X太空船與國際太空站對接,圖為俄羅斯太空人奧夫奇寧(Alexei Ovchinin,左)、美國太空人魏摩爾(Butch Wilmore,中)和威廉斯(Suni Williams,右)。美聯社
輻射長期滯留太空最危險的影響,可能是輻射暴露,這會導致罹癌風險上升。地球的大氣層和磁場可以保護人體,免於暴露在高劑量的輻射,但在外太空中,缺少這類的自然防護。
美國太空總署說明,太空人暴露於3種輻射,分別是:被困在地球磁場中的粒子、太陽耀斑期間向太空發射的粒子、銀河宇宙射線,「在太空中暴露的輻射劑量更高,造成太空人的健康風險增加。」耀斑指的是太陽表面的巨大爆炸,常伴隨各種電磁輻射的增強。
科學家目前仍在持續研究,如何保護太空人,免於太空中的輻射,由於太空人退休後,沒有繼續參與研究的義務,因此關於太空中的輻射,會對太空人日後生活造成哪些影響,並不清楚。這次滯留太空站的魏摩爾和威廉斯,或許能讓相關研究有進一步的發現。
2025年3月16日,太空人在Space X太空船與國際太空站對接後,揮手致意。美聯社
總觀效應天體物理學家達菲表示:「應該很多人有在機場滯留過1、2天的經驗,想像一下,如果這些歸心似箭的人,在滯留期間,一直都看得到自己的家,卻無法回去,再想像一下,滯留的時間不是1、2天,而是整整9個月,這些人的堅強韌性確實令人驚訝。」
澳洲國立大學的天體物理學家塔克(Brad Tucker)分析:「滯留太空是非常疲累的事,返回地球後,可能出現心理問題,包括焦慮及憂鬱。」
這兩名太空人也可能會經歷「總觀效應」(overview effect,又譯作概觀效應、全景效應),這是指太空人在太空中,看到地球懸浮在宇宙黑暗中的全貌,會出現一種特殊的心理變化,感受到地球的脆弱性,並在內心中與地球產生深刻的聯繫。
塔克提到,這個總觀效應,會讓太空人產生一種「世界如此巨大,人類是多麼渺小」的觸感,但回到地球後,他們需要克服現實的巨大轉變,「他們還是需要做早餐,還是要開車去上班。」
從左到右分別為太空人魏摩爾(Butch Wilmore)、黑格 (Nick Hague) 和威廉斯(Suni Williams)。美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