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老屋擔心鄰損不想重建?專家:暗藏兩大風險  放棄恐得不償失

    2025-02-10 11:37 / 作者 徐筱嵐
    近期北部建案因地下水位偏高或施工不當造成「鄰近房屋受損」事件頻傳。資料照
    近期北部建案因地下水位偏高或施工不當造成「鄰近房屋受損」事件頻傳,不少想老屋都更、危老重建的屋主遲疑,擔心房屋因改建造成鄰損,恐面臨巨大損失,導致老屋更新進程大幅放緩。專家提醒,建案施工造成鄰損,主要是地層軟弱與施工管理不足所造成,只要強化建築結構設計及注意施工安全品質都能克服,若老屋的屋主因擔心造成鄰損,就放棄老屋更新或遲疑,後續面臨兩大風險更大。

    全向科技房產中心創辦人劉永昌表示,國內老舊建築因早期建築法規寬鬆,導致921之前蓋好的建物都有抗震力不足的疑慮,也讓目前的老屋面臨兩大風險,一是台灣人口密集都會區,面對強震恐有土壤液化風險;二是台灣已進入大地震時代 老屋真的不安全。

    全台各縣市土壤液化潛勢狀況。全向科技房產中心提供


    劉永昌說明,土壤液化是指「砂質土壤」碰到「高地下水位」,一旦遇到大地震,就可能導致類似砂質顆粒浮在水中,使得砂質土壤失去承載建築物重量的力量,造成建築物下陷或傾斜,若在土壤液化中、高風險的區域出現強震,建物就可能因為土壤液化而倒榻,造成巨大的傷亡。

    從中央地質調查所「土地液化潛勢查詢系統」資料可發現,目前很多縣市都有土壤液化的風險,其中也不乏近年房市的交易熱區,以嘉義縣來說,就有53.15%、過半的土地屬於高度土壤液化風險區;其次,彰化縣也有47.23%,甚至中南部,高雄也有39.55%、台南也有38.31%,比重其實都不低

    甚至,首都台北市雖高度土壤液化潛勢區面積占比僅21.41%,因北市高度開發,加上地質鬆軟,如果涵蓋中度風險區域,也是有近半數的土地可能因為強震而土壤液化,風險並不低;這些中、高度土壤液化區域的老舊建築,因早期結構工法與耐震能力要求不高,若未加速更新或適度的補強與維護,後續一旦遇到強震,都有不低的土壤液化風險,恐危及民眾的生命財產安全。

    劉永昌指出,近年國內大地震頻繁,根據中央氣象署地震測報中心資料顯示,去年光是規模5級以上的地震數量就高達136起,等於平均每個月就有超過11起的規模5級震出現,而且,今年節期間全台強震狂發,顯著有感地震超過50個,1月芮氏規模5以上的地震數量有11起,大地震高頻率的出現的狀況,似乎沒有停歇的跡象,全台很可能進入大地震時代。

    目前國內耐震力不足的老舊建築相當多,根據內政部資料,到去年第3季全台平均屋齡高達33年,屋齡30年以上的老屋就有516萬宅,占住宅存量高達55%,未來如果大地震持續頻發,目前老舊建物不耐震的結構還能撐多久,相當令人擔憂。

    劉永昌強調,儘管地震不一定發生土壤液化現象,不少都會區土讓液化風險都不低,加上老屋太多,都更與危老重建的推動加速確實有必要,屋主與其擔心老屋更新可能會產生鄰損,更該思考若不更新恐面臨的風險。建議民眾,若舊有建築物位於高液化潛勢區,可透過地基及房屋健檢,必要時採取補強,或思考是否該加速更新、重建,且應特別強化新建物的耐震力,如果能讓房屋達到核電廠的耐震等級,未來遇到地震就不需過度擔心。
    徐筱嵐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