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福部長石崇良舉行健保補充保費擬修法說明記者會。廖瑞祥攝
政府為挽救健保財務,將推動《健保法》修法,針對補充保費進行三大改革,預計最快2027年上路。新制對民眾心理衝擊最大的是,利息、股利、租金改為「年度結算制」,屆時存款族透過「拆單」、存股族搶投月、季配息ETF等、房東透過分租等巧門避開「單筆2萬」的大門關閉,所有理財族群一網打盡,消息一出,網上各投資群組紛紛炸鍋。
衛福部長石崇良說明,改革是為了健保公平「有能力多幫點」,感謝高股息族群貢獻,但也坦言沒有跟金管會、財政部討論過;也有人說高所得者多繳合理,「健保能撐久一點也算全民受益」,行政院則緩頰說正研議「不會為難小資族」。
不過,投資理財群組對於改革新制怨聲載道,直說以前還可以從從容容「拆單」,以後恐怕拿到利息、股息連滾帶爬,各個都被當成肥羊,「投資賠錢還被課,太扯!」、「難到是鼓勵賣股票嗎?」「去銀行存錢也會遇到土匪!」。
究竟這此補充保費改革有何貓膩?其實,針對新一波補充保費主要有三大變革:
一、利息、股利、租金改為「年度結算」目前規定「單筆給付超過2萬元」才需繳2.11%補充保費,以兩萬元換算,就是422元起跳。但許多人有節費巧門,盡量將股息、租金分次入帳,銀行也會建議存戶拆成多筆存單,就可將每筆利息壓在2萬元以下。
但若修法後,改為「全年累計超過2萬元就須繳費」,未來不論「拆單」、「分租」與否,皆需依合計利息總額,繳納補充保費。屆時存股族、定存族、包租族統統都逃不過,另類「小確幸」也就沒了。
以定存族為例,若一年收到的利息累計超過2萬元,就需課徵補充保費。換算下來:以目前定存年利率約1.7%為例,名下存款單只要合計超過117.64萬元,一年利息就會累計達到2萬元門檻,需繳2.11%補充保費。
至於存股族,也改以一年領到的現金股利收入計算,無論是月配、季配,獲配任何股票、ETF的股息,只要全部加總超過2萬元,也需課徵補充保費。
包租公、包租婆也無法透過分戶、租金分次入帳等方式節費,只要一年房租收入超過2萬元,也需課徵補充保費。只不過,一般認為,房東「轉嫁」能力最強,因此最終是租屋族慘了。
影響人數: 估計全台約480萬人須繳納,健保基金每年可增加100億至200億元收入。二、「高獎金族群」課徵門檻下修現行規定以「投保薪資4倍」為課徵標準,例如月薪4萬元、年終超過16萬元才需繳費。
新制改以「最低投保等級」為基準,明年最低基本工資為29,500元,4倍為11.8萬元,也就是說,只要年終、節金、紅利、專案獎金、特聘教授特聘加給等,這類非經常性給付一旦超過11.8萬元,就須另繳2.11%補充保費。
舉例來說:原本月薪4萬元者,年終須超過16萬元才被課稅;新制上路後,只要年終獎金超過11.4萬元就要繳費。
影響人數: 預估約200多萬人,每年將增加70至80億元健保收入。三、補充保費扣繳上限提高至5000萬目前單筆給付金額逾1,000萬元者,免扣補充保費,修法後將天花板調高至5,000萬元,高所得族群首當其衝。
舉例來說:年領2000萬元股利、獎金者,原本只繳「封頂價」21.1萬元補充保費;一旦上限調高後,就需繳42.2萬元。
影響人數:此措施約影響1,000人,可年增6億元健保收入。各界炸鍋反應:投資族怨聲載道:「不敗教主」陳重銘批評,新制將重擊全台近千萬「領息族」,逾700萬高股息ETF投資人、174萬存債族與58萬房東無一倖免。他指出,股利並非穩賺不賠,若貼息賠錢還要繳健保費,「有點不合理」。
但講到錢永遠贏不過政府,他建議投資人可考慮不配息或低配息ETF,以價差替代股息收益;或乾脆不要參加除息,不過操作過度可能得不償失。
租屋族擔心房租又漲:房東租金收入還要再繳補充保費,雖然看似跟房客無關,但這又給房東漲價的理由,就算房東不說,調漲房租也不需要明說真實理由,懂得人都懂,租屋族又得變相扛起補充保費。
「小資族」、「退休族」相對剝奪感放大:投資專家指出,
以2萬元換算2.11%補充保費,其實是422元,金額看似不大不小,但小資族每天都在辛辛苦苦攢出1%、2%的報酬率,本身對數字極為敏感,乍看一下子被拿走2.11%,心中不滿可想而知。
「退休族」通常以利息、股息補充生活所需,由於其他所得不高,若都再被抽取一筆,也容易心生不滿。至於高資產族群有的早就已以公司法人形式規避,且自身所得稅也高,對此反而較為不痛不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