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諾貝爾獎未來頒給AI?中研院長廖俊智談科技演化 曝3大發展方向

    2025-09-23 19:13 / 作者 綜合中心
    中研院長廖俊智(中)到北榮以「未來社會:科技與演化」為題進行演講。翻攝台北榮總臉書
    中研院長廖俊智今(9/23)受邀到台北榮總大師講堂演講「未來社會:科技與演化」主題,他說,2023年AI還像10歲小天才,到了2024年9月已變成26歲博士生,可以預想在不遠的將來,諾貝爾會直接頒給AI。不過,AI仍有限制,包括資料來源、能源取得、算力資源,如何解決這些問題將是未來發展的趨勢。

    廖俊智在演講中回顧人類社會的演進歷程,從以糧食為核心的農業社會,到以物質與能源為核心的工業社會,再到以知識與資訊為核心的資訊社會,指出資訊仍將是關鍵資源,但能源、氣候與糧食問題將成為全球不可忽視的挑戰。

    廖俊智進一步談到AI,它從1960年代開始發展,以前沒人預測會成功,即使1997年IBM的DeepBlue擊敗俄籍西洋棋冠軍卡斯巴羅夫,大家仍不在意,直到2016年AlphaGo打敗了世界棋王,這才震驚全世界。

    2022年ChatGPT橫空出世,用大型語言模型解決幾乎所有人類所達不到的事,可以改寫文章、擷取重點、回答問題、撰寫講稿、設計電腦程式,還學人類如何講話、如何分析問題,帶來巨大影響。

    廖俊智比喻,2023年AI像個10歲的小天才,2024年3月AI像15歲的資優生,2024年9月AI像26歲博士生,不僅比數學系的博士生還厲害,甚至全世界幾個著名數學家都在用AI解決問題。

    廖俊智說,2024年10月諾貝爾獎頒給4位做AI的研究人員,可以預想在未來某一年,諾貝爾獎會直接頒給AI,不給人了,這件事情不會太遠。

    不過,AI仍有發展限制,資料庫是現有的知識,需要人類創造新的內容;耗費的能源要AI公司自己蓋電廠供應,甚至未來要靠核融合;而全世界的算力幾乎9成以上都靠輝達的GPU支撐,輝達90%又是靠台積電的算力,其電力來自台灣,所以才說台灣能源掌握全世界的發展。

    「預測是困難的,尤其是對未來的預測。」廖俊智引用西方名言指出,雖然如此,從歷史的軌跡來看,量子電腦、量子運算、核融合都是未來的發展趨勢。

    廖俊智也提醒,AI再強大,仍不是萬能。科技可以幫助醫療,但永遠無法取代醫護人員的同理心與責任,「AI是工具,不是答案」。
    綜合中心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