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工研院院士:台灣不可錯過無人載具浪潮 需建立國家級計畫

    2025-09-22 12:00 / 作者 戴嘉芬
    工研院上週舉辦院士會議,包括宏碁創辦人施振榮、清大半導體研究學院院長林本堅、前工研院院長史欽泰、和碩董事長童子賢、工研院董事長吳政忠、院長劉文雄等皆出席。
    工研院今天(9/19)表示,工研院院士一致認為,AI無人載具是台灣應發揮既有優勢不可錯過的產業浪潮,建議可朝向三大策略全速前進,包括聚焦領域及技術、建立國家級計畫布局生態系及發展基礎建設等。

    工研院今日以新聞稿指出,今年院士會議於9月15日舉行,由宏碁創辦人施振榮擔任主席,參與會議的院士包括台積電前董事長劉德音、緯創董事長林憲銘、台達電前董事長海英俊、和碩董事長童子賢、研華董事長劉克振、清大半導體研究學院院長林本堅、前工研院院長史欽泰,以及新科院士米玉傑、余俊彥、羅唯仁、蔡長海、倪衍玄等,還有工研院董事長吳政忠、院長劉文雄亦出席與會。

    工研院院士會議今年主題為「佈局台灣AI無人載具生態系」,對於台灣在全球AI無人載具的定位,以及加速產業化、支持生態系方法,院士建議以下三大策略:

    第一是聚焦領域及技術,因台灣市場規模有限,應聚焦具發展基礎的無人載具公司,鎖定製造、照護等領域跨國合作、跨域橫向整合產業,藉此推動AI無人載具的關鍵技術與系統。

    第二是布局生態系方向,院士們認為,發展AI無人載具應建立跨部會的國家級計劃,例如以10年為期,規劃短中長期無人載具發展藍圖,並制訂AI、通訊等國家級標準,甚至可透過國家主權基金,用創投的概念投資或收購國外公司帶動創新生態系統和產業發展。

    第三是發展基礎建設,全力發展AI無人載具的人才、教育與基礎建設,如加強全齡教育與訓練、提升能源韌性等。盼藉此三大策略積極行動,壯大台灣AI無人載具生態系及國際市場定位,帶動產業轉型升級。同時,評估產業與AI發展所需的算力,與提供長期穩定多元韌性的電力,並再檢視國內再生能源的策略是否需要調整,以及如何利用智慧微電網結合感測器,提高能源使用效率。

    此外,院士們認為,規劃國家級計劃時,初期需兼顧可快速應用於商業製造、帶來即時效益項目,以及自主推理、著重與世界先進國家競爭,應用於自駕車與智慧機械等先進項目。由於AI可加速材料的研發進程,院士也提醒,台灣應積極推動AI與材料科學結合,讓創新材料成為勝出無人載具市場的關鍵。

    在建構生態系方面,院士們認為,必須從任務需求出發,建立資料空間與數位分身,完善功能安全與資安框架,並提供中小企業快速導入機制。

    戴嘉芬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