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電創辦人曹興誠。資料照
台灣晶圓代工大廠聯電(UMC)與全球第五大晶圓代工企業格羅方德(GlobalFoundries)近期傳出合併消息,引發網友批評「先把護國神山大哥(台積電)賣掉了,現在連二哥(聯電)也要賣」,對此,經濟部5日晚間證實確有赴美行程,但對個別企業的假設性問題不便回應。
業界傳出,合併消息已流傳多時,部分美、台官員亦已知情,但聯電是否真願意被併購,目前尚未有明確說法,而經濟部長郭智輝預計於今年5月11日至14日率領「企業領袖訪美團」,赴美參加「2025選擇美國投資高峰會」(SelectUSA),並有可能見證聯電與格羅方德簽署合併備忘錄(MOU)。
根據市場資訊,格羅方德目前市值約204億美元(約新台幣6,788億元),聯電則約為169億美元(約新台幣5,622億元)。若雙方成功合併,將打造出一座結合全球產能與通路的晶圓代工巨擘,成為僅次於台積電的全球第二大晶圓代工企業。
不過,根據《彭博》引述知情人士說法指出,由於聯電與格羅方德皆處於周期性極強的半導體產業,業務需倚賴龐大資本支出,加上格羅方德手頭並無充裕現金,若以直接收購方式進行併購,恐需仰賴大量舉債或進行股權稀釋。此外,兩家企業如何整合與誰主導業務發展,也將是談判過程中的一大變數。
更棘手的,則是地緣政治風險。彭博情報科技分析師Charles Shum與Steven Tseng在報告中指出,這筆交易恐需取得中國及台灣等監管機構的核准,將成為不小障礙;若涉及技術轉移、供應鏈安全等敏感問題,恐加深政府監管難度。
台灣經濟研究院產經資料庫總監劉佩真表示,若此併購案成真,美方在其中的影響力可能超過聯電。她指出,美國在半導體戰略中期望在成熟製程領域培養具代表性的企業,除英特爾外,美方仍力圖重返先進與成熟製程的主導地位,因此,即使雙方合併,聯電未必能握有主導權,格羅方德也可能成為美國半導體自主戰略中的關鍵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