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9檔期登場,推案量創歷史次高,買氣卻如溜滑梯。資料照
今年度房市重頭戲、329檔期登場,受到去年9月央行祭出第七波選擇性信用管制,加上銀行放款依舊緊收,使得整體買氣急凍,即便建商推案總銷金額達8223.2億元、創下歷年次高,但來客數大減、觀望心態濃厚,若央行與金管會加大金檢力度,房市調控依舊,民眾借不到錢購屋,台積宅光環不再,恐將一路冷到928檔期,甚至未來將面臨量縮、價飆的雙重反撲。
根據591新建案統計今年329檔期推案,整體總銷金額8223.2億元、創下歷年次高,較去年同期微幅成長5%,僅低於2023年的8426億元,但六都和新竹的進場個數約346件,年減直逼1成;再看中央大學台灣經濟發展研究中心的3月消費者信心指數(CCI),「購買耐久性財」指數101.99,創下26個月的新低,而「購買房地產時機」指數99.56,則落入低於100的悲觀區間,且創下近55個月新低紀錄。
央行總裁楊金龍曾提及,以金檢取代信用管制,市場認為將使貸款更趨困難。資料照
央行限18個月內動工 逼出推案潮建商積極推案,買氣卻「大消風」,相較2023年的房市,前景似乎更撲朔迷離。台灣房屋趨勢中心資深經理陳定中分析,建商推案量大,並不是對市場有信心,而是央行在2021年為了防堵建商養地,祭出購地貸款限制,保留1成動工款並要求建商需在18個月內動工興建,若以時間點來換算,再扣除天災等因素,近兩年建商陸續推案很合理。
陳定中指出,如果建商未依照18個月動工的規定,銀行可依「合理比例」收回貸款並逐年加碼計息,等同被抽銀根,
建商不想增加成本,就只能硬著頭皮開工,若要加快資金回收,邊建邊售是最合算,反映在預售案量上,今年仍舊是推案高峰。
央行在今年首季理監事會議中,並未加碼第八波選擇性信用管制。陳定中直言,總裁楊金龍提到以專案金檢來取代,對行庫而言防不勝防,
從2021年至今年2月底止,換算約50個月,央行專案金檢次數共計170次,相當於每個月金檢3次,只要有瑕疵就得提報告,甚至台灣銀行被開罰100萬元,在內控收緊下,放款更趨嚴格。
川普於今年3月3日在白宮召開記者會,宣布台積電將新增投資美國1000億美元,台積電董事長魏哲家也發表談話。路透社
台積電赴美、罷免後補選干擾 到年底都難有熱潮另一個因素,與台積電擴大赴美投資有關,陳定中表示,台積電效應在過去幾年為南部房市注入強心針,房價幾乎翻倍上揚,早期買到幾乎是賺到,但
台積電今年3月宣布之後,整體投資氣氛下降,周邊民眾也開始憂心,如中科二期擴建計畫仍未交地,是否意味著進駐生變。
陳定中認為,
「整個上半年一定冷」,在央行未鬆手信用管制,行庫嚴控放貸水位,對市場都不是正向訊息,很難出現交易量增加的可能性,先不論投資客或換屋族,即便是首購族,薪資所得不會太高的情況下,即便有新青安房貸,貸款依舊受到影響,到年底不會有熱潮,倘若因罷免成功,下半年需要補選,選舉因素對房市帶來干擾,今年氛圍恐怕「冷」、「寒」都不足以形容。
專家認為,房市現在的「冷」並不健康,在未來三年有可能出現反撲。資料照
房市交易急凍不健康 增加供給才能反轉品佳建設董事長胡偉良受訪時提醒,央行第七波信用管制讓市場交易量急凍,政策目標看似達成,卻埋下不穩定因子,
目前市場的「冷」,並非真正健康,而是「買氣冷、推案變冷、信心冷」的三重夾擊,若不處理根源,三年內將面臨量縮、價飆的雙重反撲。
胡偉良建議,面對此困境,不是凍結市場,而是加速供給,根據房屋稅籍資料統計,截至去年第4季為止,國內屋齡30年以上的住宅有515萬3575棟、占比達55%,老屋占比太多,而新屋的供給不足。
胡偉良認為,依照每年的買賣移轉棟數30萬棟來看,裡面包含中古屋的交易,以及預售屋的交屋案件,當中新屋供給量恐怕只有10萬到13萬戶,但新屋量應該要到20萬棟才合理,除了興建增加供給,透過都更危老不僅能「舊換新」,還能進一步達到「價穩質升」的雙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