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港貨櫃碼頭。廖瑞祥攝
財政部統計,1月對中國大陸及香港出口規模為107.1億美元,年減11.7%;對陸港出口占比為27.7%,統計處長蔡美娜表示,該值為24年來最低。
此外,受供應鏈調整影響,1月對美國出超55.4億美元,超過對陸港出超45.6億美元。是繼去年3度對美出超,高於對陸港出超後,第4度對美出超額高於對陸港的出超額。
將來對美出超高於對中國出超,是否成常態?蔡美娜表示,情勢還未明朗,過去20幾年來幾乎是對陸港出超較多;由於影響出超額的變數包括出口及進口,以目前統計數字來看,還難說會形成既定趨勢。
統計指出,去年4月、7月、8月都曾出現對美出超高於對陸港出超的情勢。
1月對東協出口82.8億美元,為歷年單月第3高,年增21.5%,主要受惠對馬來西亞出口成長。
對美出口84.6億美元,受惠AI商機,為歷年同期最佳;年增0.7%,連18紅。不過,蔡美娜表示,雖然對美出口為歷年同期最高,但基期已高,成長幅度已轉緩。
對陸港出口107.1億美元,則除了資通與視聽產品之外,其餘貨類一片慘淡,偏弱格局。對歐洲出口因對荷蘭出貨下降,年減18.3%。對墨西哥出口的表現則相對突出,受惠供應鏈移轉及提前出貨效應,對墨國出口跳升27億美元,年增4.8倍。
也因此,對東協出口占比21.4,對墨西哥出口占比7.3%,占比雙雙創單月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