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黨全代會,新卸任主席鄭麗文、朱立倫。廖瑞祥攝
國民黨全代會落幕也宣告「朱立倫主席」時代終結,回顧朱回任黨主席4年多任期,雖重返執政一役仍鎩羽,但不論是黨財務、年輕化、內造化,甚至實質政治版圖,都奠定一定成果,卻在批評中下台,「反朱派」欠朱一個公道。
作為第二次擔任黨主席,相較前一次以「太子之姿」入主,朱立倫這次回任黨主席卻像一個洗盡鉛華回黨救援的老將,但也因不再是冉冉升空的明日之星,朱此次回任,注定難得全黨擁戴,這從黨主席選戰辛苦勝出就可見端倪。
從明日之星,到問鼎大位無望,朱立倫最根本問題在於「堅持原則」的菁英主義式強勢領導風格,常讓黨內覺得沒有溫度、有距離感、無利可圖,連帶也讓黨內人和早亮紅燈,這也讓朱回任後推動黨務過程始終噓聲多於掌聲。
正因個人領導風格與政治現實,朱立倫2021年回任主席後,黨務人事就遭質疑「決策圈過小、決策過於封閉」,初期還對黨工保密防諜;讓朱即便屢拔擢黨籍立委參與黨務,決策圈外反朱勢力依然有增無減,一路影響到卸任。
在黨務領導上,朱立倫也首度將不分區立委同意權投票與中常委選舉得票數全改為蓋牌,甚至連全代會都一度採閉門會議挨批;此外,朱還弱化中常會功能,結果就是任內中常委改選參選者寡,最後不足額當選。
此外,朱立倫上任初期積極推動的同舟計畫,不僅4年下來「帳面」成效歸零,還因當初開了這個恢復、回復黨籍巧門,讓部分過去黨內毒瘤有重返黨機會,導致中正萬華立委席次再難拿回,也種下藍委遭大罷免遠因。
而細究朱立倫此任主席最大負分,恐怕仍是2024總統大選失利,最強母雞提名後就變弱雞,還一路遭鴻海創辦人郭台銘與白營箝制,讓藍營支持者滿肚子鳥氣,即便其中候選人與大環境都是問題,但朱一路無力逆轉也難卸責。
只不過朱立倫第2任黨主席任內雖有上述之過,但卻也不能因此抹煞朱在這4年內,改善黨財務、落實組織內造化、黨務年輕化、國際化、維繫藍營15縣市執政優勢,甚至在2024大選一路逆風下,卻拚出國會第一大黨貢獻。
其中,最引人矚目的栽培黨內青年最具體成果,除讓立院國民黨平均年齡在3黨團中最年輕,任期末因反罷與宣傳核三研議公投掀起的「萊爾校長」CF二創旋風,更直接標記國民黨栽培青年的具體成果。
而在反惡罷作戰中,朱立倫雖主導「公投綁罷免」、「以罷制罷」策略接連失利,但最後仍穩住全黨士氣,再以國民黨最擅長的「組織」搭配新媒體文宣攻防,最終「完封」綠營罷藍委案,功勞與苦勞都不容抹滅。
平心而論,朱立倫回任主席表現,與治黨初期表現優越的前主席吳敦義相比不惶多讓,雖地方執政縣市數比吳減1,但15縣市執政仍占絕對多數;而相較幾位前主席多借款度日,朱也以自身豐沛人脈,從根本改善黨財務狀況。
再看這次黨主席選舉期間,各候選人主要爭辯如黨內造化、年輕化、兩岸「和陸」路線等議題,哪項不是在朱任內已有相當成績,但各候選人與反朱派因選舉或個人私怨無視朱政績,連反惡罷成果都否定,批評未見公允。
如今改朝換代,「反朱派」確定「重掌」黨權,若真有心要重新凝聚黨的團結,那就應展現當家主的氣度,先從正視朱立倫任內政績與貢獻開始,否則以仇恨起家,不尋思化解卻又還要被追殺者團結在自己領導下,何異緣木求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