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罷免以罷失敗告終。廖瑞祥攝
大罷免以25:0告終,從高喊的大成功到最後錯愕的大失敗,總統賴清德說「今天的結果,不是某一方的勝利,也不是另一方的失敗」,民進黨秘書長林右昌喊話,「不要將罷免行動窄化為政黨對決,扭曲為政黨勝負」,民進黨自始至終的公民先行,定調是罷團側翼,最終在舉棋不定、欲進還退的態度下,終成「側漏」,難道不應該有人負起政治責任?
這場罷免活動,從一年前公民團體在街頭連署開始,民進黨內鮮少有人看好,從一階連署到二階,罷免聲勢逐漸聚集,民進黨要怎樣開始定位角色,黨內就是模模糊糊、曖曖昧昧,當時搶先投入的地方民代,還有來自黨中央的壓力與側目,根本不敢大張旗鼓支持。
罷團在罷免的道路上崎嶇前行,力戰藍營的行政資源、立委的地方勢力。隨著聲勢愈來愈大,外界對民進黨何時介入的期盼更顯因切實,民進黨才定調公民先行,要當「罷團最大側翼」,但明知罷團都是素人,有公民力量,但缺乏組織支持,但民進黨中央的動員卻顯疲弱,文宣上沒有通盤整合,即使最後有「罷免是愛」的口號與基調,但也沒有如數推廣到各個選區,僅靠公民的口耳相傳,是能聚累怎樣的力道?
民進黨動員大漏氣!僅催出基本盤8成這次的大罷免結果,藍營的勝利當然可以歸功於組織票的催動,但在公民用盡氣力,把聲勢拉到最高的同時,民進黨的組織動員卻相當漏氣。
從台北市來看,李彥秀、賴士葆的不同意票數拉到緊繃,與2024年得票率相較,都催出九成以上的支持者,尤其是賴士葆,支持者99%都出來。
民進黨的動員卻大失利,選前仇恨值居高不下,被視為重點指標區的王鴻薇、徐巧芯,同意票與2024年民進黨候選人相較,只動出85%、82%,即使這兩人的支持者也因失望沒有出來投票,只拿下當年得票的82%、75%,但兩人基數大,罷免同意自然不敵不同意票。
台東更是誇張,當年是因綠營分裂,才讓黃建賓拿下這一席,但這次罷免投票,不但沒有找回劉櫂豪的票數,同意票竟還只有當時賴坤成的九成票數,黃建賓更是較2024年催出135%的得票數,請問,民進黨的組織動員出什麼問題?
敗選還在公民先行?民進黨應負起政治責任行政團隊部分,縱使因為藍白國會多數,導致執政窒礙難行,但政院論述與反應慢半拍,還有各機關首長的失言與不力;面對對等關稅時,沒有緊抓民眾焦慮心情,無法達到安定民心的結果。在野黨力推的一萬元,政院不能有效因應,甚至還有院長脫口而出的只能買冰箱、遙控飛機等等。在在削弱公民蓄積的能量。
賴清德總統原定要團結的十講,雖然立意良善,希望爭取更多「異溫層」支持,卻無意中激起「反綠」選民的反罷意願,若不是颱風救場,不知道是不是還會團結更多在野黨。
地方民代直言,賴清德「團結國家十講」雖然立意良善,希望爭取更多「異溫層」、「中華民國派」選民支持,但從結果論來說,就是成效不彰,反而還激起「反綠」選民的反罷意願,也是這次24案不同意票皆大於同意票的原因。
民進黨府、院、黨在這場罷免路上,成了罷團的最大拖累,當士氣昂揚時,總是有人澆下冷水。罷免結果大失敗,當外界推測、綠營內部評估內閣是否總辭、黨秘書長下台時,府、院、黨還在定調公民運動。
這當然是一場公民運動,但公民運動的路線難道不是民進黨支持、認可的路線?
公民運動的拒紅保台論述,難道不是民進黨的論述,民進黨既然要當公民最堅強的後盾,就不是只站在公民團體的後面,輕描淡寫的把政治責任也交給公民,更應在這樣錯愕、失望的結果後,執政黨有人向公民道歉、向社會道歉,負起政治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