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王家俊專欄:賴清德「團結十講」搶戲

    2025-07-04 06:09 / 作者 王家俊 / 主筆
    賴清德「團結十講」遭指未符憲政史實,綠反批藍白轉移焦點。總統府提供
    總統賴清德六月下旬在全台民間社團啟動「團結國家十講」,針對國家、團結、憲政體制、國防、外交、兩岸、民主、和平、繁榮及均衡臺灣十個主題發表看法。前幾講遭遇亂流。藍營找到話柄質疑賴清德「不演了」、總統壓軸替大罷免催票「大登場」。名嘴與獨派人士也看不下去,勸他甭講下去,避免政治受傷。

    以國家級政治戰略而論,總統挑選時機提出「十講」,想必有高尚的理由。據國安人士解釋,中共在下半年會強化「3個80年」的對台法律戰,也就是下半年將是統戰的高峰期。「十講」基於兩個急迫,第一是「強化內部團結,抵禦中國統戰滲透的急迫」;第二是「強化自我防衛,嚇阻中國武力威脅的急迫」。

    以國內政治環境來看,「十講」先天不足。一是賴總統邀國民黨主席朱立倫、民眾黨主席黃國昌6月18日聽取國安簡報,因朝野互信不足破局;二是適值大罷免726首波投票前一個月,藍綠激烈爭鬥,賴清德巡迴演說因此遭質疑必有政治目的,不管總統是否意在「團結」,在野黨勢必設法找到「未必團結」的破口。

    順著此一脈絡,賴清德上月22日第一講試圖論述台灣生態獨立,但提到猛獁象的部分引發質疑,遭批評者指為「台獨史觀」;賴清德24日第二講主張透過選舉罷免淬鍊民主,遭質疑脫稿演出「打掉雜質」說,引發藍營更大批評。且之後府方出現的官方文稿中,已不見關於猛獁象或「打掉雜質」等字眼。

    賴清德上月29日第三講主談「憲政體制」,強調台灣社會歷經7次修憲,民主紛爭要用更大的民主來解決,並表示台灣在每個關鍵時刻都有公民力量挺身而出守護國家。藍營質疑,賴清德連18位台灣制憲代表曾參與中華民國「五五憲草」制定過程都搞錯;府方回應,賴總統原意是指當年制憲代表未經人民普選產生,直到前後7次修憲,台灣人民才成為修憲主體。賴清德本月1日第四講訴求國防預算需跨黨派支持,遭在野質疑造謠、誣指砍國防預算引論戰。

    平心而論,賴清德前四講掀波,不乏主帥政治性格、語彙判斷失準,以及幕僚認知與講稿準備不夠周延之處。綠營內部看不下去,掀起檢討聲,認為法政起家的民進黨,不應該犯下事實與邏輯的謬誤。「十講」前四場給藍營的助力竟比綠營大。可見賴總統反客為主、搶戲,還演得未盡理想。這就是「後天失調」。

    其次,撇開因應美中對弈以團結台灣的調子,大罷免形同另類大選,「十講」就是大選的文宣。這正是試煉總統、幕僚的板凳深度與廣度的時機。民團醞釀大半年罷免投票726殊死戰,民進黨啟動陸戰,賴清德身兼民進黨主席,接下來更應該協助罷團聯合文宣論述,包裝「罷免投同意、反共更有力」等主軸。

    第三,在野固然有「雞蛋裡挑骨頭」成分,但「十講」負面宣傳效果十足,藍營撿到槍、反罷免聲音瞬間湧現,一吐大半年藍委遭罷免、連署官司節節敗退的鳥氣,也是事實。莫怪台北市長蔣萬安喊話總統繼續開講,頗有調侃賴清德成為箭靶、儼然反罷免助力。儘管未必影響大局,「十講」足以讓藍營活起來。

    總統該不該繼續「十講」?當然應該。賴清德發動「十講」的純度,是總統高度,底線是國家安全,而非單以政治攻防與大罷免的賺賠來度量,總統就應該講下去。至於在野批評、多元意見本是民主社會常態。既然講什麼都必然捲入大罷免的政治漩渦,賴總統何不直挺挺地對全民論述,他心目中的台灣與團結國家之道。

    政治領袖的使命感與政治野心常常是一體兩面。賴清德在後續「十講」如能校正回歸到總統高度,收斂野心,不急著兌現政治利益,以更嚴謹、嚴肅的態度統整團隊,回到團結台灣的初心對全民論述,其使命感必會贏得更大的尊敬和支持。
    王家俊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