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克蘭非政府組織「獨立反貪腐委員會(NAKO)」祕書長Olena Tregub。截自HFX
俄烏戰爭將於明(2/24)日屆滿3週年,世界多國政要齊聚哈利法克斯(Halifax)論壇,表達對烏克蘭的支持,同時關注中國對台灣的壓力。當「今日烏克蘭,明日台灣」成為國際討論的焦點,台烏之間的交流也變得更加頻繁。回顧這3年來,雙方關係發生了哪些變化?
在2022年戰爭爆發前,台烏官方互動相當有限。烏克蘭承認「一中原則」,雙方未互設代表處,僅有外貿協會在基輔設立辦公室。然而,隨著台灣與中東歐國家對烏克蘭的人道援助增加,烏克蘭政要也多次訪台或與台灣官員在歐洲會面,使雙邊關係逐步升溫。
近期首次訪台的「獨立反貪腐委員會(NAKO)」祕書長Olena Tregub接受《太報》專訪時表示,雖然台灣與烏克蘭沒有軍事合作,但在科技與教育領域仍有極大合作潛力。
2014年克里米亞戰爭後,烏克蘭的國際專家與相關人士成立了「獨立反貪腐委員會(NAKO)」,專責監督反腐行動並提升國防與安全能力,獲得多國政府與智庫支持。Tregub指出,台烏雖然沒有正式的軍事合作,但雙方在民主價值與地緣政治上的理解與支持至關重要,因為兩國都面臨來自強大威權鄰國的威脅。
在此次訪台行程中,「全社會韌性」是Tregub關注的核心議題之一。她表示,烏克蘭在軍事裝備上遠不及俄羅斯,然而透過全民參與,包括公民自購無人機支援軍隊、駭客攻擊敵方通訊系統、企業投入防禦技術研發等方式,成功抵禦俄軍進攻,這些經驗值得台灣借鏡。
此外,Tregub也提及烏克蘭軍事科技產業的快速發展,戰時創新技術如無人機、戰場監控系統及電子戰設備等層出不窮,而台灣則擁有全球領先的半導體與微電子(Micro Electronic)技術。她認為,雙方可在科技領域加強合作,發展具有戰略價值的技術。
談及俄軍裝備來源,Tregub指出,俄羅斯雖然獲得北韓的彈道飛彈和伊朗的無人機,但這些武器的「眼睛與大腦」是高端微電子設備,主要來自美國、日本、韓國與台灣等民主國家。由於中國無法生產俄羅斯所需的高規格微電子,這些技術往往經由中國公司轉運至俄羅斯。
Tregub透露,目前約80%的相關技術經由中國輸送,而部分台灣技術也透過中國流入俄羅斯。她此行特別拜訪台灣經濟部與外交部,希望台灣政府能加強監管,追蹤技術最終用戶,並對可疑交易採取即時應對措施。她強調,烏克蘭方面也願意與台灣共享情報,以確保這些技術不會助長戰爭。
她警告,俄軍的武器不僅用於攻擊烏克蘭軍隊,還被用來轟炸民用基礎設施、醫院、學校、學生宿舍,甚至是一般民宅,這些行為已構成戰爭罪行。因此,她呼籲各國政府與企業應共同承擔責任,確保先進技術不會被俄軍利用。
另一方面,Tregub也提到,烏克蘭對微電子與半導體的需求極高,希望未來能讓烏克蘭學生來台學習,為雙方的技術交流奠定基礎。隨著烏克蘭軍事科技的進步,該國不僅可能成為歐洲防禦體系的重要支柱,也有機會與台灣建立更緊密的技術合作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