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114)年8月「波口鱟頭鱝」波波身體底部,可清楚看見紅色傷口。翻攝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官網
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今(9/18)表示,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視為鎮館之寶的「波口鱟頭鱝」(飯匙鯊)近日疑因傷口感染死亡,質疑館方不斷拖延野放承諾,連其出現傷口仍稱健康,要求教育部、海委會展開調查,檢討館內設施及飼養條件。
動社指出,「波口鱟頭鱝」雖未列入我國的保育類物種,但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列為紅色名錄「極危」物種,台灣沿近海偶可捕獲,基隆海科館於2022年3月透過中間商向漁民購入後,暱稱「波波」。
動社表示,鱟頭鱝屬於大型魚種,國外飼養環境都達1500公噸以上水體,海科館卻只有150公噸,已經狹小的空間又養了2隻大型魟魚、2隻鯊魚。底部也沒有鋪設碎珊瑚礁石或沙子,供其休息或躲藏使用。
波波位於展缸底部時,身長幾乎跟缸體同寬,根本無法正常游動,得不斷轉身。翻攝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官網
波波展示缸底部無鋪設任何軟質泥沙,且空間狹窄。翻攝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官網
而且,倒L型的不規則設計,更讓2024年身長已達200公分的波波,無法正常游動或轉身,不僅剝奪牠自然行為的展現,更可能導致長期的壓力、病變、生理機能退化以及緊迫反應,形同囚禁在侷促的牢籠中。
不只飼養環境有問題,動社說,鱟頭鱝以甲殼類、軟體動物為主要來源,美國喬治亞水族專家也建議過,甲殼類如波士頓龍蝦、大型蟹類應佔70%,其餘才是魚類。但當時潮境海洋館以魚類佔60%、白蝦佔10%、其餘為小卷等海鮮餵食,明顯不符營養需求。
一隻波口鱟頭鱝至少需要數百噸水體,但波波的L形展示缸水體及空間明顯不足。取自潮境智能海洋館營運計畫書
動社再指,去年向館方反映問題,當時獲得將於今年6月至10月野放的回應,不過,動社今年8月再前往觀察時,發現波波身上出現新傷口,館方卻稱波波健康穩定,無立即野放的必要,結果波波於本月(9月)7日死亡。
動社呼籲,教育部、海委會應展開調查,並公布波波死因,包含血液分析、生理病變等,以釐清是否涉及飼養環境、營養管理或疾病防治疏失,並改善現有館內魟魚飼養環境,以及說明野放計畫為何取消,同時承諾未來不再引進大型魚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