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清湖旁的國立原住民博物館預定場址,疑似進行大規模清除山坡地上的次森林與複層植被,引發外界擔憂恐破壞百餘種野生動物的棲地環境。森林城市協會提供
位於澄清湖水源保護區旁的國立原住民族博物館預定場址,近期大規模清除山坡地次森林與複層植被,引發民團反彈。森林城市協會指出,此舉造成土壤裸露、水土保持功能下降,並威脅百餘種野生動物棲地,並提出五項訴求,盼重建生態監督與對話機制,對此,高市府工務局強調,清理作業是為整理枯木,並無濫砍。
公園處長林燦銘表示,該地原為已停用9年的澄清湖青年活動中心,環境髒亂且因颱風倒樹未清,清理作業是為整理枯木,強調並無濫砍。針對生態復育,已與環團聯繫,部分建議將納入參考,並儘量保留植被、減少對生物影響。
森林城市協會理事長莊傑任指出,該基地原本擁有20年自然發展的次森林生態,具備完整的複層植被結構,對維護水源涵養與山坡地穩定至關重要,近期卻在尚未正式開工前,現場現多台怪手,將包括草本、灌木與非景觀木本植被全部鏟除,僅保留部分樹冠層景觀喬木,導致大面積山坡地裸露,景觀與生態功能遭到嚴重破壞。
莊傑任表示,依環評報告顯示,該基地坡度極陡,有高達86%的土地坡度超過5%,其中57%更超過15%,符合《水土保持法》定義的山坡地標準,必須強化水土保持措施。但目前裸露狀況已構成潛在災害風險。
莊傑任指出,另據《國立原住民族博物館環評報告書》第六章,該區域棲息陸域生物多達136種,包括11種哺乳類、5種兩棲類、15種爬蟲類、56種蝶類與49種鳥類,其中不乏鳳頭蒼鷹、彩鷸、領角鴞與黃鸝等第二級保育類,以及第三級的紅尾伯勞等物種,部分物種也已被列入IUCN紅皮書,隨著次森林地被植物遭全面清除,令人憂心這些動物的棲地也將不復存在。
對此,高市府工務局公園處長林燦銘表示,施工並非為開發而是為整理過去廢棄場域與清除枯倒木,否認有濫伐行為,並強調清理是因應過去風災倒樹、積年環境髒亂問題。他也承諾,部分生態團體提出的復育方式將納入後續參考,未來施工也會儘量保留植被、不影響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