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放寬規定,盼曾於科技業中大型公司或外商任職6年以上人士,轉任高中自然、科技領域教師。圖為台積電運動會。資料照,廖瑞祥攝
因應自然、科技領域教師荒,教育部擬放寬管道,讓科技業界資深人才轉任高中教師,並僅需補修8個教育學分。然而這項政策不僅引來教師團體批評恐怕削弱師培體系,而《太報》記者訪問數位曾從業界轉入校園的教師,多半認為相較於科技業薪資,教師待遇難有吸引力,此外他們也同意,產業界與校園從工作到人際應對都落差甚大,僅進修8學分恐怕無法應付如今的教職。大學讀化學系時,陳以青曾經修過教育學程,然而畢業後沒特別想法下,她還是加入當時人力大缺的台積電擔任製程工程師,結果不到半年,就開始對重複的日子感到倦怠。
「我們都戲稱自己是高級作業員,只是操作的儀器比較精密。」日復一日盯著產線,她開始困惑於生活意義,最後心一橫果斷辭職,彼時剛好有學長姐介紹,有學校在找代理教師,本著也無不可的想法加入試教,沒想到如今一轉眼,她已經補上教師證,成為正式教師。
儘管名聲、待遇令人稱羨,但未必所有人都能適應半導體業界生態。資料照,路透社
剛開始教書,雖然高一的化學課不困難,她儘管學過教育課程,但沒有實習等經驗下,還是要每天思考如何備課、安排課程,花了許多時間才上手,更不提要察覺學生的問題、講解清楚;對於業界跨入教育領域,她直言:「高中課程對他們來說都很簡單,但會教學是兩回事,科技業很多人講話是沒有在管你懂不懂,這對學生可能不是太好。」
在教育部即將上路的新制前,像這樣的過來人心聲顯得格外重要。
放寬管道吸人才 教育部卻稱缺口「尚屬穩定」近幾年來,中小學現場屢屢傳出教師荒,自然、科技領域更因科技業人力需求旺盛,而磁吸相關科系學生;今年7月時,教育部長鄭英耀出席全國教育局處長會議時,便指出下一個教師退休潮約會發生在民國120年,自然、科技領域教師確實讓人擔心,思考讓像退場大學的理工科老師,或科技業產業界人士轉入高中任教。
教育部長鄭英耀表示,希望吸引業界人才轉任教師。資料照,吳尚軒攝
對此,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批評「病急亂投醫」,原來中學教師至少需要修26個教育學分,放寬管道恐讓更多青年不願就讀師培,不過,教育部仍在8月29日預告修正「高級中等學校專業及技術教師遴聘辦法」,開放由教育部指定的特殊科目,可網羅曾於業界任職6年或具有相關證照者,發給專業及技術教師證書、任教特定科目,若這些人無教師身分,則須在期限內修畢8個教育學分。
在這份草案中也指出:「考量目前業界吸引力較強,致部分領域如自然領域之師培生員較少,為能以業界實務經驗,輔以少量之教育學分,吸引相關領域之人才擔任教師,將特殊科目納入任教科目,其內涵為羅致不易且待加強培育之一般科目。」教育部則強調,目前規畫專技教師需由相關系所畢業,於相關業界工作6年以上,且任職公司必須是登記員工百人以上的中大型企業,或外商公司。
教育部日前公告,將放寬專技教師規定。資料照,廖瑞祥攝
不過,記者詢問教育部究竟有多少人力缺口?教育部卻表示,114學年度公立高中教師甄選自然、科技領域開缺數約229左右,錄取人數亦約216左右,未聘足人數陸續採代理或兼代課教師補足,「尚屬穩定。」
儘管教育部前後矛盾地聲稱師資穩定,不過從其他數字來看,缺乏新血的隱憂並未消失。翻看教育部師培統計年報,歷年來參與教師實習,有意成為正式教師的師資生整體人數逐年下降,在自然、科技領域部分,儘管資訊領域起起落落,從2014年時每年維持30、40人,到如今每年有將近70人,自然領域卻從過去動輒超過300人,到2023年僅剩餘154人,而這些人未來未必都有意投入教職,如何加強攬才、留才也成為急迫課題。
有多少新血?中教階段自然、科技領域師資生實習人數
業界、校園落差大 8學分課程能讓工程師轉骨?事實上,過去現場不乏厭倦業界生態,或對校園有所嚮往的人轉任教師,在這些歸來者眼裡,事情不是這樣簡單。
陳以青回顧,自己第一年站上講台時,「就是我一直在說,也不知道學生哪裡不懂,後來經驗多了,才慢慢弄懂他們可能哪裡會卡住、哪裡不懂」,而她認為,這是因為自己至少修過教育學程,對教學方法、課堂經營都有基礎瞭解,然而換過來說,學校不同於科技業,是以人為本,要比較圓滑的地方,有些工程師習慣用較強硬方式溝通,對正值青春期的學生來說,這種方式未必適當,「雖然外界都覺得老師就是上台講話,但很多細節是需要訓練的」,而只修8個學分未必有辦法支應,還需要更多協助。
從業界轉入校園的教師們都指出,教書跟擁有專業技術是完全不同的事情。資料照,廖瑞祥攝
從自身經驗出發,她認為大學許多課堂的內容,其實難以應用在教學實務上,因此在這個狀況下,可以考慮讓這些教師有類似實習的機制,藉由觀摩、模仿其他老師教學經驗學習上手。
另外一個問題是,會吸引到有多少人?初任教師月薪約在4萬元上下,而陳以青指出,如今碩士學歷若進入台積電,月薪大約是6、7萬元左右,加上許多科技人不喜歡與人互動,「上班只要跟機台講話,下班做自己就好」,比起教師還要跟學生、家長互動,恐怕沒有太大誘因。
校園生態不同於科技廠,也是另一道無形關卡。資料照,廖瑞祥攝
詹臣緯過去就讀化學系,沒有教育背景的他,本來在外商半導體廠擔任研發人員,後來因公司部門裁撤後,透過高中老師介紹從無證教師(註)當起,擔任化學教師。他坦言教職的待遇相較過去有很大落差,然而,過去的工作高壓、快速,竹科一帶的物價更被哄抬得很誇張,相較之下校園的環境讓他更習慣,而他周遭認識,其他從業界離開或返回校園的教師,都是類似情況,「很多人離開,都是無奈被裁員,不然就是身體或生活形態的問題。」
註:中小學代理教師若3次招聘皆無法錄取合適人選,則可開放未具教師證書、大學相關科系者應徵,俗稱「三招教師」、「無證教師」。
如何讓學生能聽懂、理解課程內容,是教師的專業所在。圖為示意圖。資料照,教育部提供。
從白紙開始入手,他坦言起初確實有許多困難。面對現在的108課綱,他對課程不夠瞭解,參與相關工作坊,也無法得到具體的建議,就連大考的制度都截然不同,理工科還要面對素養題大量閱讀的落差,許多事物都要從頭摸索,如今教職邁入第二年,他也在攻讀研究所,希望修畢教育學分考取教師證。
6年門檻陷矛盾 待遇落差會招到淘汰者?對於如今要求業界6年經驗,詹臣緯則認為,能在外商或中大型科技公司待到6年的話,本身能力都不會太差,更可能是業界菁英,「都已經待下去了,他會突然想換到薪水不到一半的地方?」除非是想轉換環境,不然他對於吸引力存疑,政策效果可能有好有壞,但關鍵是8學分絕對太少,然以符合教學現場的需求,此外,他也認為,教育部應該釐清這些教師的定位,是擔任一般教師?還是特殊專才培養或帶數理班?
如今的轉任教師規定,是曾於科技業外商或百人以上企業任職6年,現場認為這個門檻將造成矛盾。示意圖,資料照,李政龍攝
桃園教師會資訊部主任吳岱融畢業於台師大科技工業系,過去許多同學都在金融、電信業當IT,他同樣先到業界打滾,後來仍因嚮往寒暑假的生活,而回到校園裡。他直言,「要回來的人,之前早就回來了」,以目前來說,代理教師第三招後就可以不用教師證,近年各地都缺人的情況下,真的有心要任教可以從這個管道應聘,無須另外開設管道。他也同樣質疑,考慮兩邊待遇差距下,是否可能招收到的人,都是業界淘汰者?
其實此次放寬的專技教師,原來是用於技術型高中(俗稱高職)的專業、技術科目,即是所謂業師,而在實務現場,也沒有想像中順利。
過去技術型高中的專業課程,就有聘用專技教師的經驗。資料照
大安高工校長楊益強就指出,學校20年前確實有引進專技教師,然而因為法規限制,他們只能上技術課程,無法教授專業教室課程,因此排課上會造成困擾,此外許多業界人士,其實只擅長自己崗位上的某個環節,未必能適合教學,因此後來也漸漸沒有再採用,而在實務上,只修8個學分就能成為教師,恐怕讓更多想當老師的師資生放棄,「他會覺得我花2年、26學分還要教檢實習,現在有業界資歷修就可以,這很不公平」,所以可能讓更多年輕師資生不願意進入教育體系,這恐怕是更大風險。
40歲以下教師僅約2千人 師培生投入意願低落然而不僅教師荒是現場燃眉之急,往眼前看去,教師斷層是更深遠危機。
根據教育部統計自然與科技領域教師年齡,2014年時1.3萬名教師當中,有約半數、共6270人未滿40歲,50歲以上者僅1750人;到了2023年時,1.2萬名教師中有4271人,約3分之1年齡在50歲以上,10年內即將陸續面臨退休,40歲以下教師卻僅剩下2028人。
未來有斷層?中學自然、科技領域教師年齡分布
對於以科技立國,更在世界上有矽盾之稱的台灣來說,基層的STEM教育人員面臨斷層危機,但新血們真的都想投入嗎?答案是未必。
李同學是資訊領域的師培碩士生,9月開學第一週上課時,教授問有誰未來確定想當老師?「現場13、14個人,只有3、4個人舉手。」他無奈說。
李同學嘆道,自己生長過程中,一直覺得自己喜歡教人,適合當老師,然而如今對職場也感到憂心,不管從新聞或是社群上都可以看到,目前教師薪資、待遇越來越差,對學生也漸漸失去約束力,更可能遭到檢舉,但教育是國家的根本,有足夠人才才能推動政策,他呼籲仍要尊重專業,目前教師薪資調漲非常緩慢,如今軍警已經加薪,卻沒有討論教師的部分,也讓人感覺不受重視,希望增加待遇。
面對企業界同樣搶人,如何提升教職的吸引力成為考驗。資料照,廖瑞祥攝
阿其(化名)在高中擔任生活科技實習教師,因為家庭影響,從小希望當老師,如今的他儘管已進入夢想職業,但也坦言職場上有許多不適應,比方說座位在教務處的他發現,大多數行政人員都是教師兼任,而近來由於教師荒,教務處為了排出課表累得人仰馬翻,更有大量繁雜的文書工作,有的有意義,有的似乎只為能應付過去,「好像跟我想的不太一樣,他們真的都很忙,但這樣對教學沒影響嗎?」
對於職場環境,他認為要吸引人的話,最重要就是讓教師不用負擔行政工作,可以專注在教學上,尤其如今學生狀態和過去不同,教師要更能開發新的教學方法。
全國高中教育產業公會理事長史美奐指出,如今教師身分地位受到打擊,年金改革後退休保障減弱,加上校園申訴浮濫,也對現場是很大影響,尤其當老師想要求學生品行、課業時,過程裡一定會有摩擦,容易因此演變為親師生衝突,再者行政業務繁重,都是造成現場人力短缺的原因,主管機關還是要給足誘因才能讓人留下,長遠來說要改善薪資待遇,近因則是要改善校園環境。
教師團體認為,從根本來看,提升待遇與改案教學環境才能夠真正留下ㄖ人才。資料照,廖瑞祥攝
近年來,不管是基層反映或數據都一再顯示,教師人力將成為教育界隱憂,然而,過去鐵飯碗的吸引力已逐漸生鏽,如今校園又有更多推力讓人卻步,期望透過放寬資格來應對,恐怕連能否解解燃眉之急,都令人存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