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大研究顯示,好學生更願意投入高挑戰課程。資料照。陳品佑攝
大學生選課,總是先選簡單的?高等教育成績通膨問題近來引發討論,清華大學校務研究中心運用大數據分析,2016至2023年逾2萬8千門專業課程,以難易度與投入時間為指標,將課程比喻為濃縮、美式、拿鐵等咖啡。清大今(11日)發表研究,發現學業成績表現好的學生,更願意選修需投入時間多的高挑戰性課程,而非為求高分選擇簡單課程,顛覆外界對大學生選課行為的猜想。
清華校研中心副研究員祝若穎與研究團隊,以「學術嚴謹度」為理論架構,透過機器學習的分群技術,對通識以外的大學部、研究所必修及選修課程進行分類。校研中心以「咖啡分類法」將專業課程分為4大類型,包括需高度投入的濃縮咖啡型、難度較高的美式咖啡型、得分較高的拿鐵型,以及適合入口的可可拿鐵型課程。校研中心主任區國良說:「這就像品味咖啡,每門課程都有自己獨特的風味與價值。」
清大把選課分成4種類型。清華大學提供
區國良指出,濃縮咖啡型課程需投入時間最長,每周平均近5小時,但只要願意投入,得分就不會差,可充分培養學生的專業核心能力;美式咖啡型課程每周需投入約3小時,學術挑戰性較高,要得高分不易,被當率也是四類中最高;拿鐵型課程平易近人,近7成修課學生自評認真學習,平均得分也是4類中最高的。可可拿鐵型課程學習氛圍較輕鬆,每周平均需投入時間最少,學習的壓力也比較低。
校研中心表示,根據研究數據顯示,學業成績表現越好的學生,對於需投入大量時間與心力的濃縮咖啡型課程,表現出高度興趣。獲得書卷獎的學生選課也呈現均衡分布,不會刻意選擇較簡單的課程。區國良表示,這顯示優秀學生選課時重視學習內容,而非僅以取得高分為目標。研究也發現,以繁星管道入學,比申請及指考入學的學生更願意選修高挑戰課程。區國良分析,繁星生選修濃縮咖啡型課程的比率達6.3%,高於申請入學生的5.98%及指考入學生的4.93%,平均學習表現也優於其他管道入學學生,顯示「繁星計畫」確實達到預期效果。
值得關注的是,家族中首位進入大學就讀的初代大學生,也較願意挑戰高難度課程。區國良補充:「這些同學展現出高度學習動機,願意挑戰自我,反映教育促進世代流動的正面影響。」分析也顯示,不同性別與學院學生,在選課偏好上也有差異。在理工學院,男生較傾向選修高挑戰性課程;在人社、藝術、教育、科管等非理工學院,女生則更願意選修高挑戰性的課程。
清華校研中心強調,透過這項研究分析,除初步掌握學生的選課偏好,也可協助開課系所調整課程規畫,設計出更能符合學生學習需求的課程。清華大學校長高為元說:「校研中心的任務不僅是蒐集及分析數據,也為學校制定各項校務政策,提供客觀的數據基礎,比如各項獎學金的發放標準等。各種創新的制度實施一段時間後,也會透過校研中心的研究調查來微調優化。」面對成績通膨問題,清華大學自2021年即推動T分數制度。傳統的GPA評分方式可能導向學生一味追求高分,廻避難度較高、平均給分較低的課程;T分數則根據學生在班上的相對表現來評分,較能客觀呈現學生在不同難易度課程中的學習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