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元與美元示意照。路透社
南韓承諾對美國投資3500億美元,換取華府降低「對等關稅」後,兩國在多方面產生分歧,導致雙邊協議遲遲未能化為白紙黑字。然而,3500億美元的數字,已引發南韓國內對韓元持續貶值的隱憂,大批散戶紛紛進軍海外市場,有可能演變成大規模撤離。
彭博社報導,32歲的首爾上班族金智妍(Kim Ji-yeon,音譯)正加入南韓1400萬散戶投資者的行列,進軍海外市場。根據南韓證券信託機關「預托結算院」(KSD)的數據顯示,這些散戶本月持有的美國股票和債券總額達到1840億美元,創歷史新高。
「韓元正在變成衛生紙」,金智妍如此形容。報導指出,這讓南韓總統李在明帶來更大壓力,他將在本週舉行亞太經合會議(APEC)峰會期間,與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會面。
美韓兩國在今年7月達成貿易協議,南韓承諾對美投資3500億美元,換取華府降低「對等關稅」。然而,雙方在投資方式、金額、時間表,以及如何分攤損失與分配利潤等方面仍存在癥結;南韓央行更表示,在不影響貨幣市場的前提下,每年所能提供的投資最高金額可能是200億美元。
過去3個月,韓元兌美元匯率下跌約3.4%,成為亞洲表現最差的貨幣之一。南韓央行行長李昌鏞表示,國內投資人爭相購買海外資產,給韓元帶來明顯壓力,同時加大央行管理匯率波動的難度。高盛集團(Goldman Sachs)在24日的報告中亦稱,散戶資金外流可能是韓元匯率表現不佳的最大原因。
儘管南韓綜合股價指數(KOSPI)在過去1年成長超過50%,但許多散戶仍不以為然。南韓股市的強勁漲勢主要由大型機構及大量湧入的外資推動,今年下半年以來,外國投資者已向南韓股市注入約130億美元,但該投資額已被散戶的資金外流遠遠抵銷。
「現在投資韓元計價資產,就像投資資產貶值」,科技新創企業員工李約翰(John Lee,音譯)直言:「我真心認為投資美國才是抵禦通膨的唯一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