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中國Q2經濟成長背後:減薪欠薪潮擴大 提振消費面臨挑戰

    2025-07-16 11:23 / 作者 李寧怡
    2025年7月10日,上海外灘。路透社
    中國週二(7/15)公布今年第二季經濟成長率達5.2%,優於市場預期,顯示目前還撐得住美國的關稅壓力。但在亮眼的數據之下,中國的經濟困境其實仍在不斷擴大。由於內需不足,企業利潤下滑,地方政府債台高築,無數勞工面臨減薪、欠薪或失業。

    路透社採訪多位遭減薪或欠薪的中國青年。現年30歲的張進明(譯音,Zhang Jinming)任職於一間國營地產公司,已被減薪24%,月薪自5500元人民幣(下同)降至4200元(約台幣2.2萬減至1.7萬元),必須兼差當外送員才能餬口。

    他每天下班後再騎車外送3小時,至深夜11點半,每晚可賺60至70元(約台幣240至280元),週末休假也跑外送,只希望不會遇到同事,「在國企上班還兼差送外賣,實在不是什麼光彩的事」,

    張進明說,跑外送是因為「實在沒別的辦法了」,「減薪讓我壓力非常大。很多同事都辭職了,我還得負擔他們原本的工作」。

    許多教師遭欠薪 只能靠家人接濟

    在人口約200萬的廣西崇左市,28歲的黃姓教師說,他月薪5000元(約2萬元台幣),但任職的公立學校已兩三個月沒發薪,在等著政府撥款。這段時間他只能靠家人接濟,「我只能忍著,不敢辭職。」

    他說:「如果我結婚、有房貸、車貸又有小孩,壓力根本難以想像。」

    在人口約150萬的安徽臨泉縣,一名女老師說她每月只能領到本薪3000元(約台幣1萬2000元);另外約16%的績效獎金「向來都遲發」。

    她說:「扣掉油錢、停車費和物業管理費後,剩下的錢連買菜都不夠。」「我都想去乞討了。如果不是靠爸媽接濟,我早就餓死了。」

    一個服務生職位10人競爭

    中共今年大力「提振消費」,推出各種行動方案,但在減薪、欠薪不斷的情況下,消費者更不願花錢,要達成目標顯然更加困難。

    20歲的黃婷婷(Huang Tingting)來自出口大省江蘇,原本在餐廳當服務生。今年4月美中貿易緊張升溫時,餐廳生意驟降,老闆要求員工每月放四天無薪假,她上月選擇辭職,但「還是得付房租、過日子」。

    以往,黃婷婷總能在一兩天內找到新的服務生工作,但這次求職困難許多。一名招募人士告訴她,她應徵的服務生職位有超過10人競爭。她說:「今年的就業市場比去年還糟。」

    報導指出,儘管中國藉著維持港口和工廠運作來支撐經濟成長,但從汽車、電子等出口主力產業到公用事業部門,合約與帳款延遲的情況愈來愈普遍。公用事業的經營者是地方政府,原已債台高築,如今還須支持受美國關稅衝擊的工廠,因此須進一步縮減開支。

    產業政策重出口、輕內需 導致經濟嚴重失衡

    在全球貿易緊張局勢下,中國企業為了爭奪國外市場而展開激烈競爭,導致產業利潤遭遇極大壓力,雖然出口量成長,但出廠價格呈現通縮。在此情況下,企業持續削減成本,工人則首當其衝淪為犧牲品。

    企業利潤減少、勞工遭遇減薪,進而壓縮了國家的稅收,因此國企也得緊縮開支,實施減薪。

    在此同時,中國金融體系的不良貸款急遽上升,但政府卻持續要求銀行放貸。

    路透社指出,中國當前經濟成長失衡的局面,主要源自中國偏重出口、輕視內需的政策設計。經濟學家長期呼籲北京應轉向著重內需導向產業,例如教育與醫療,或藉由擴大社會福利來刺激家庭消費,否則今年下半年恐面臨經濟放緩風險。

    世界大型企業聯合會(Conference Board)亞太區資深經濟學家曾林(Max Zenglein)形容中國是個「雙速經濟體」,工業強勁但消費疲弱,兩者其實密切相關。

    他表示:「目前中國經濟面臨的低利潤與通縮壓力,與製造與科技產能持續擴張有密切關聯。」他指出,中美貿易戰引發的問題,已對中國國內經濟構成挑戰。
    李寧怡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