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底,一艘在日本沖繩附近海域航行的中國科研船(圖中遠方)發生船員受傷事件,日本海上保安廳派船救援。美聯社
美國《紐約時報》10日報導,中國近年擴大出動海洋研究船,在西太平洋探勘研究海床,範圍集中於台灣東海岸及美國領地關島週邊。專家指出,中國科研船顯然在蒐集海床資料,在未來可能的海上衝突中發揮用處。
這篇題為《中國勘查未來可能爆發海上衝突的海床》的報導指出,3年前,中國海研船調查的水域大部分以中國沿岸為主;但是到了去年,中方船隻在西太平洋活動頻率增加,包括攸關中共解放軍利益的海域。
根據Starboard Maritime Intelligence公司提供的船隻位置數據,這些船隻一直在研究中國海軍認為具有戰略意義的水域,包括台灣東海岸以及關島東方及西方約400公里的海域。
中方科研船以平行線或緊密的網格狀航行,這些精確的模式顯示,它們以井然有序的方式蒐集有關海底的資訊,這些資訊可能用於支持軍事行動。
報導指出,中國已進入海洋探索的新時代。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致力於將中國打造為海洋強國,擁有世界一流的海軍、規模最大的遠洋捕撈船隊,並對海底礦物開採充滿興趣。他希望中國的研究能力能趕上這些雄心壯志。
例如,隸屬中國海軍的海洋調查船「向陽紅6號」,配備聲納和深海採樣設備。根據Starboard的數據,向陽紅6號和另外5艘中國科研船去年在台灣東海岸海域平行航行了25次。
同一個時間,中方船隻也在關島附近水域出現,最近一次是上個月。中方船在關島週邊的航行範圍,已經比英國領土還大。
中國研究船「大洋號」,去年2月中旬也在台灣東海岸附近航行,5天內劃出一系列平行航線。數個月後,向陽紅6號和另5艘船重返台灣東海岸,以類似大洋號的路線航行,以平均每小時12.8至16公里的緩慢速度,是繪製海床地圖的理想速度。
中國科研船這種以聲納及其他技術探勘海床的方式,科學上稱作測深學(bathymetry)。一些船隻甚至靠近到台灣12海浬的領海邊界,但似乎並未越界,這意味著台灣政府很難抗議。
中華民國海洋委員會主任委員管碧玲表示:「我們很難將這種情況視為正常活動。」
根據中國媒體報導,一些科研船,例如「探索一號」,搭載載人潛水器,可潛至水面以下近10公里深。許多科研船皆配備先進聲納,可以掃描海床,亦配有可以傳輸海象資料的浮標。中國也在一些船隻上部署海上無人機和水下滑翔機。
與其他航海大國一樣,中國也擁有用於海洋調查的軍艦。但其大部分科研船都是民用,由政府單位、大學和研究機構營運;與海軍艦艇相比,它們受到的審查較少,這使得中方船隻能夠在敏感水域更自由地行動。
中國科研船航行範圍越來越廣,探測範圍也越來越深。中方蒐集的資訊或許能加深人類對海洋生物和氣候變遷影響的了解,但他們的發現也可能服務中國海軍的利益,包括該如何在太平洋部署潛艦,或試圖追蹤匿蹤更強的美國潛艦。
隨著時間累積,不斷壯大的中國研究船隊,可能會讓北京在對美國的海上競爭中獲得強大優勢。
布魯金斯研究院高級研究員瓊斯(Bruce Jones)指出:「令人吃驚的是,中國正在以驚人的速度追趕,至少在規模上是如此。」他補充:「中國確實在爭取將深海海床作為一種戰略空間,在那裡他們可取得領先。」
紐時指出,台灣東海岸擁有重要的空軍和海軍基地,一旦爆發戰爭,中國海軍將試圖奪取附近海域的控制權。
台灣大學海洋研究所特聘教授詹森指出:「這些足跡如此密集,而且所有活動都是在一年內完成的。顯然他們正在進行水深測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