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一文看懂】盤點川普關稅戰的5大目標 他達成了嗎?

    2025-04-11 22:14 / 作者 莊蕙嘉
    美國總統川普4月10日在白宮舉行內閣會議。路透社
    美國總統川普上週三(04/02)宣布對全國180多國將加徵新關稅,又在本週三(04/09)的第2波生效數小時後宣布暫停90天,全球經濟陷入亂流。

    英國廣播公司(BBC)列出川普想要透過關稅戰達到的5個目標,並盤點現況。

    1、對美國更有利的貿易協議

    川普說,過去幾十年來,美國一直被掠奪,不論是朋友或敵人。他上週三宣布的新關稅中,部分國家適用的基準稅率為10%,台灣32%,最高加徵關稅是中國疊加後的54%。

    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表示,已有超過75國接觸川普政府,希望談新協議,白宮立刻吹噓川普的關稅威力驚人。

    美國政府沒有公布哪些國家已經如同川普所說的「親我屁股」,只表示已和南韓及日本等國展開談判。

    在關稅90天暫停期內,川普很有機會得到他所說的更好的協議。

    2、推動美國產業

    川普宣稱,新關稅上路後,工作機會和工廠將重返美國,「我們正在為本土產業增壓」。

    川普一直表示,關稅是重建美國製造業基礎的有效方式,可以保護美國製造業免受不公平的外國競爭。雖然一些工廠或許能在現有設施中提高產量,但更實質的努力需要時間。而對於決定「回流」生產線並投資美國新工廠的企業領袖來說,他們希望知道遊戲規則會是相對穩定的。

    然而,過去一個多星期以來,川普一下喊收一下又喊停的動作,本質上就是不穩定的。此刻要預測關稅最終落點,以及哪些產業能獲得最多保護,相當困難;今天或許是汽車業和鋼鐵業得到保護,明天可能會變成高科技電子公司。

    當關稅看似隨著川普的心情徵收或取消之際,美國國內和國外的公司更加可能採取觀望態度,等待塵埃落定後再做出任何重大決策。

    3、與中國正面交鋒

    川普多次宣稱相當尊敬中國以及其國家主席習近平,「但是他們占了我們很大的便宜」。

    包括貝森特在內的多名美國官員都表示,川普的目標是打擊「真正的惡棍」,就是中國。

    美中在昨今2天繼續關稅戰,美國對中國關稅已疊加至145%,中國也宣布對美國產品關稅增至125%。中國政府還表示,若美國還要升高數字,今後將「不予理會」。

    目前美中2國還沒有任何談判跡象,仍處於僵持狀態。

    如果川普想要與中國展開意志上的戰鬥,考驗雙方對經濟和政治痛苦的承受能力,那麼他已經做到了,不過川普和其幕僚也暗示,正在尋找退場途徑。川普週四(04/10)再度表示,樂於和中國達成協議。

    即使這場攤牌正是川普想要的,但與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軍事力量可能匹敵美國的中國槓上,也會帶來巨大風險。而且在這個美中交鋒的過程中,川普的關稅戰也可能造成原本可以一同抗中的盟友疏離。

    4、提高稅收

    川普宣稱,加徵關稅可以為美國帶來數以兆計的收入,美國國內就可以減稅、償還國債,「而且將會非常快速地發生」。

    川普在去年總統選戰期間就多次表示,他提出的關稅將帶來巨額的新收入,美國可以利用這些收入縮小預算赤字、資助減稅以及支付新的政府計畫。

    非政黨組織「租稅基金會」(Tax Foundation)去年發表的一項研究估計,若以川普加徵的10%關稅基準稅率計算,接下來10年美國可以有2兆美元(約64.7兆元台幣)的新收入。

    川普想要的就是用關稅創造收入,如果他堅持基準關稅,再加上對某些進口商品額外加徵關稅,以及對中國徵收更高稅率,他確實能實現這個目標,至少在美國轉為國內生產之前。如果「美國製造」未能落實,到時候關稅油田的井噴可能只剩涓滴細流。

    5、為美國消費者降低物價

    過去一個多星期以來,全球專家已對川普關稅進行各種分析:他是否想要壓低利率,讓美元貶值,或是逼全球一起上桌談判新的貿易協議?

    川普只談了數字,罵了占美國便宜的許多國家,但是對於為何這樣做,他一直沒有給出解釋或細節。他唯一不斷重複的,就是要以此降低物價。油價近一週確實因關稅大跌,但關稅戰也觸發全球衰退的恐懼。

    經濟學家的共識是,新關稅無疑的將造成消費物價上升,因為外國進口商品因關稅而漲價,且最終導致價格較高的美國製造產品的競爭減少。

    「租稅基金會」估計,以10%基準關稅來計算,美國家庭在第一年平均將增加1253美元(約4萬543元台幣)的支出,受衝擊最大的是低收入族群。

    BBC形容,物價上漲有如一支射錯方向的箭,對川普的政治地位及共和黨未來的期中選舉前景,都可能造成巨大的潛在負擔。
    莊蕙嘉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