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PMG發布全球汽車業報告,有68%企業正在重組供應鏈。圖為德國賓士汽車位於拉施塔特的製造廠。路透社
KPMG今(18)日發布《2025全球汽車產業高階主管調查報告》,報告顯示,36%的高階主管預期未來3年內,公司商業模式、產品或營運將出現重大改變;此外,68%的企業已著手重組供應鏈,77%認為策略聯盟與合作夥伴關係已對業務成長具實質貢獻。
KPMG表示,該報告是訪問全球775位汽車產業高階主管,全面剖析汽車產業在劇烈變革下的發展趨勢與未來挑戰。多數企業認為「轉型」已不再是選項,而是勢在必行。
KPMG 安侯建業工業產業主持人陳其愷指出,新興科技與數位生態系統正在重新定義汽車製造模式;同時,全球供應鏈波動、法規壓力與消費者期待轉變,也正動搖傳統商業價值。
要確保汽車業能長期獲利,必須在技術創新與營運效率之間取得平衡。報告顯示,AI與自動化(34%)是企業獲利的首要策略,顯示數位轉型已成為核心驅動力。其次是高效供應鏈管理(28%),確保穩定獲利;再者是品牌與設計識別性(25%),凸顯差異化的重要。其他如財務管理、顧客滿意度與定價策略雖然占比略低,但仍是競爭市場的基本要素。
許多汽車產業正轉向在地化策略,以降低關稅風險、運輸成本、提升法規遵循能力,並加快反應速度。依此研究,68%的企業正積極透過「近岸外包」(near-shoring)、「友岸外包」(friend-shoring)以及「在地生產供在地使用」(local-for-local)等策略,重組其供應鏈。
然而,在地化營運不容易,需要深度重整供應商基礎、建立新夥伴關係或進行併購、重複建置區域能力,以及謹慎的長期資本規劃。
電動車製造也是熱門關注焦點,亞太市場正面臨不同的挑戰與機會。其中,中國雖已在普及率與成本效益上領先,但市場逐漸飽和,利潤空間受壓縮;日本、韓國與東南亞則普遍受限於高成本、基礎設施不足與消費者接受度低,推廣速度相對緩慢。
調查顯示,86%製造商正積極投資AI與新興技術,其中「研發」與「供應鏈」部門被認為最能受惠於AI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