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人工智慧怎麼管?台灣AI基本法首部專書出版 主張數發部為主管機關

    2025-09-19 18:25 / 作者 陳俐妏
    財團法人人工智慧法律國際研究基金會董事長朱兆民。資料照
    財團法人人工智慧法律國際研究基金會今日正式推出最新學術專著 《臺灣人工智慧基本法之研議與形成》。本書全面聚焦臺灣人工智慧基本法的政策藍圖與制度設計,完整呈現立法研議的軌跡,並深入剖析國際AI立法趨勢及AI治理的最新動向。

    這本專書從民間版本草案出發,紀錄理念萌芽到草案成形的歷程、台灣 AI 法律架構的重要里程碑,以前瞻視角,匯聚國內外學者與專家的深刻見解以及這幾年我們與國際對話的部分精要。內容兼具專業深度與政策啟發,不僅呼應基金會「推動臺灣AI法制建構、連結國際對話」的使命,也為研究AI基本法及相關法制發展的重要參考資料。

    書籍亮點與國際比較
    《臺灣人工智慧基本法之研議與形成》首先指出,隨著AI快速發展,各國雖多以政策指引或倫理準則作為初步規範,但已逐步邁向制度化與法律化。臺灣此刻推動AI基本法,不僅可避免長期停留於軟法層次,更能搶佔國際先機。

    書中涵蓋立法目的、主管機關、主要政策、倫理原則、權利保障與產業發展六大核心。立法目的在於建設智慧國家、促進產業發展、保障人民權利與社會福祉,並提升國際影響力;主管機關則建議以數位發展部為中央統籌,並由各目的事業主管機關分工辦理,以利推動跨領域應用。

    國際比較方面,本書納入美國、歐盟、德國、日本、韓國與中國的最新經驗。歐盟率先全球通過《人工智慧法》,以風險分類模式規範高風險與生成式AI;美國提出《AI權利法案藍圖》,雖尚未立法,卻以安全、公平、隱私與透明為核心;德國採「由下而上」的立法模式,聚焦自駕車與醫療等領域;日本則以軟性倫理指引為主,輔以產業修法。這些國際經驗,為臺灣提供了寶貴借鏡。

    本書亦回應後疫情時代生成式AI(如ChatGPT)的崛起所帶來的法律挑戰,深入分析其對隱私、資訊透明與社會信任的影響,並提出臺灣在政策與法制上的前瞻建言,展現了連結國際的高度與格局。

    財團法人人工智慧法律國際研究基金會董事長朱兆民表示,台灣版本人工智慧基本法是一部具有國際台灣特色的法律,採用傘形架構,將原則性框架入法,建構台灣AI法治的上位法源,使各部會能向下制定具體規範,協助形塑台灣AI產業的健全發展環境。

    財團法人人工智慧法律國際研究基金會執行長 張麗卿分享,本書是本基金會出版的第五本學術專論。這本專書的問世,不僅凝聚了許多學者專家的研究成果,也展現基金會在AI法律領域持續耕耘的努力。特別是在『人工智慧基本法草案』於立法院熱烈討論之際,本書的及時出版,將有助於臺灣制定符合本土需求、並兼顧國際趨勢的AI基本法,推動臺灣AI法制更上一層樓。
    陳俐妏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