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塭滯洪池光電案場災情。讀者提供
太陽光電產業協會今(17)日表示,昨天環境部長彭啓明表達太陽光電短期泡水不會造成污染,卻遭環團疑短期看不出污染,但損壞光電板長期泡水,還是有污染的可能。但光電產業協會曾做過實驗,太陽能板就像鋁門窗,長期泡水也不會污染水質。
台灣太陽光電產業協會表示,首先感謝環團指導,產業界目前有進行水上型太陽能系統做過水質監測一年以上、也做過加速老化浸泡實驗,未來對於民眾疑慮,仍將設計新實驗再去進行測試,以解決民眾、環團疑慮。
光電產業協會表示,浸泡實驗本質是指,水上型太陽光電在下雨天時,雨水從模組上淋下,是否會把太陽能板表面成分析出,帶入水池中所進行的加嚴測試,改成擊破且完全浸泡數天後取水樣測試。
考量長期使用後的模組變化,因此又設計透過加速實驗,一樣水質沒有改變,此測試是將太陽能板在85%濕度、85攝氏度下連續3000小時加速老化後,然後擊破浸泡7天測試水中銻 (Sb)、砷 (As)、鋇 (Ba)、鎘 (Cd)、鉻 (Cr)、鉛 (Pb)、汞 (Hg)、硒 (Se)均與原水沒有差異(檢測不到數據)。
長期監測實驗項目,是對於水面型長期監測水池數據,進行了為期一年多的測試,是對於案場入水口、太陽能板下方、排水口進行水質測試,在案場施工完成後的一年間,採取水體檢測其河川污染指數、卡爾森指數、重金屬(鋁跟鉛),及塑化劑,採樣位置進出水口位置(各一處),與系統架設位置(共三處),由施工後一年的採樣水質各項檢測結果分析,水質與施工前比較,並未有明顯變化。
小型生態實驗,為驗證太陽能板長期浸泡於水中是否會影響魚類生長,將太陽能板放置於水中與養殖環境共存,養殖經過已長達5年的實驗結果顯示,水中魚類並未受到太陽能板影響,成功存續並繁殖後代,而總數量仍有增無減。
光電產業協會表示,天然災害本是場意外,但既然民眾有疑慮,協會已請廠商對於現場水質開始進行採樣並送測監看清除模組過程中是否水質會變化,以最大負責任的態度完善後續。
光電產業協會另請國內大型太陽能板製造商持續設計各種水質方面測試,完善各方面數據,希望民眾能了解太陽能板外表類似鋁門窗,並不會有污染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