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產業AI化大調查。陳俐妏攝
人工智慧科技基金會(AIF)進行台灣AI產業調查, 今年截至2月底調查聚焦於「AI 在企業落地的關鍵」,調查結果顯示,經營、人才和技術三大面向發展不均,企業對 AI 的關注與認知已明顯提升,但「知道 AI」到「用 AI」之間仍有難以跨越的實踐鴻溝。AI落地指引建議聚焦數據力、運算力、技術力、治理力與創新力等五大核心能力。
根據AIF《2025 台灣產業 AI 化大調查》,企業對 AI 的認知明顯提升:未接觸 AI 的企業比例由 45.5% 降至 39.4%,具備 AI 基礎認知的企業則增至 31.7%,但實際導入 AI 應用的企業比例仍未見明顯增長。
產業 AI 化經營、人才和技術三大面向發展不均:在 100 分滿分下,經營策略面向平均僅 32 分,人才培育則最低 31.5 分(47% 的企業尚未規劃 AI 人才發展策略)。相較之下,技術應用面向達47 分,提升最快。
AIF也正式發表《AI 落地指引》,系統化建構企業導入 AI 所需的四階段模型與五大能力,搭配分級導入策略與成功案例,提供大型及中小型企業可行的 AI 落地路徑圖,協助企業實現 Ready AI。企業 AI 導入的五大核心能力,分別為數據力、運算力、技術力、治理力與創新力,而在這五力之上,更需奠定一項橫跨所有環節的關鍵基礎——信任力(Trustworthiness),信任力是企業 AI 化的韌性根基,涵蓋資訊安全、模型穩定性、隱私保護、道德與法規遵循等要素。
「知道 AI」到「用 AI」之間為何有落差,為何會出現用輝達H100來寫公文,中央大學資工系蔡宗翰教授表示,以歷史為借鏡就如同清末洋槍隊的困境,擁有西式火槍砲,引進新武器,卻沿用舊思維舊戰術,就好比現在引進AI技術人才、但組織文化跟不上,戰爭結果就是新武器無法有效發揮,難以形成戰力。因此光有專家武器還不夠,需要組織策略、流程改造、全員認知同步到位。台灣不宜在大語言模型競爭,讓台灣優勢產業維持優勢,從內核用AI來做改造,打造企業大腦。
有AI武器工具如何教導企業軍隊,美國高通公司副總裁暨台灣、東南亞與紐澳區總裁劉思泰表示,台灣在AI有兩個很重要的角色,第一個就是供應解決方案,包括硬體供應鏈和軟體工程方案,建造平台即可應對分散的應用,第二個就是台灣自已系統化使用,像是嵌入式IEIOT產業快速AI化。
劉思泰認為,對台灣而言,這波 AI 轉型發展的機會在於專注於將「終端」應用領域做到最好。所謂「把終端做好」,並不僅是製造硬體,而是進行「終端整合」,意即在硬體、軟體、開發者工具甚至支援開發者的整體平台上進行完整的建設,以提高台灣的終端產品的 AI 價值,同時吸引開發者投入、善
用高通的裝置與平台去創造新應用。
AIF也公布AI落地指引,人工智慧科技基金會執行長溫怡玲指出,AIF歸納出企業 AI 導入的五大核心能力,分別為數據力、運算力、技術力、治理力與創新力,而在這五力之上,更需奠定一項橫跨所有環節的關鍵基礎——信任力(Trustworthiness),信任力是企業 AI 化的韌性根基,涵蓋資訊安全、模型穩定性、隱私保護、道德與法規遵循等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