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氣候委員會登場前「非核家園」存廢已熱議 府:盼以事實基礎進行議題對焦

    2024-07-24 11:03 / 作者 歐芯萌
    配合「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成立,環境部長彭啓明說,他也會更積極與與民間公開對話互動合作。翻攝自彭啓明臉書
    總統賴清德日前宣布將成立三大委員會,「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將於8月初先登場,不過,身兼民進黨智庫副董事長的和碩集團董事長童子賢在賴勝選後,頻暢恢復核電,挑戰民進黨長年「非核家園」立場,不僅早引發朝野熱議,傳統反核綠營內也已有拉扯對立。府內高層則表示,委員組成包括政府機關、產業代表、公民團體、學者專家,對各項議題委員勢必會有不同立場,盼於會中以事實為基礎,進行議題對焦,凝聚社會共識來推動政策。

    除童子賢外,將任「氣候委員會」會顧問的中研院前院長李遠哲,也公開主張恢復核電,不過,行政院長卓榮泰多次宣示,仍堅持「非核家園」,府內高層則說明,委員會中將探討的議題,都已事先在行政院進行討論,卓榮泰全盤掌握狀況。並且經過賴清德和卓榮泰的討論,「氣候委員會」將與「行政院永續會」對接,行政團隊在經過卓榮泰核准之後,於每3個月一次的總統府委員會中,向社會報告政府施政的進展,加速政策推動引擎。

    高層也說,面對立院朝小野大,執政團隊仍堅守職責,透過委員會對話溝通,就各項議題累積正當性,施政成果最終是交由民意來決定。

    針對委員會會議運作,府內高層舉例說明,比如「氣候委員會」當中,全球氣候變遷涉及議題層面非常廣泛,每一項討論都是多元的「選擇題」,甚至是「複選題」。社會關注的能源議題,牽涉層面廣泛,預期不會只停留在反核、擁核「是非題」,也將透過委員會多元思考、理性對話,共尋務實解方、凝聚社會共識。

    高層提到,當委員意見與政府既定政策不同時,透過委員會,行政機關將不同意見帶回進行可行性研議與評估;若委員所提意見,行政部門認為有窒礙難行之處,或委員對於實際狀況有資訊不充足之處,透過委員會也可以讓委員了解實際情形,這也是溝通的過程。

    高層說明,若委員會中對特定議題具備高度共識,則可以形成決策,如果還未達成共識或高度歧異,會中也將會做成決議,請行政部門再做研議。委員會具備「諮詢」性質,以及「政策輔佐」性質,具備建議權和建言權,但最終的決策權還是在行政部門,及整體執政團隊中,當然包括總統與行政院長,總統與院長也必然會有充分討論。

    高層也解釋,3個月開一次會,不代表3個月才溝通一次,溝通是隨時隨地都在進行。以首先登場「氣候委員會」為例,從6月19日賴清德宣布後,相關幕僚單位就緊鑼密鼓作業,政府跨部門間,以及和相關代表間,也持續頻繁進行溝通,「氣候委員會」的副召集人之一為行政院副院長鄭麗君、執行秘書為環境部長彭啟明,會後副院長和執行秘書,會把委員會做成的決議,帶回行政部門進行討論,持續列管和推進。不只氣變委員會,三委員會運作模式,也都將比照辦理。

    至於委員會中所討論的各項議題政策,推動期程如何進行?府內高層說,針對各項議題,每位委員立場可能不進相同,所以首先要在委員會的會議中將議案做對焦;有些政策可能會有具體的時程、有加速進行的可能,而有些政策則沒有特定時程。
    歐芯萌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