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部召開電價審議會後記者會,經濟部次長賴建信說明。廖瑞祥攝
經濟部今(19)日召開電價費率審議會,最終拍板整體民生電價上漲3.12%;
由於本次調漲是針對低級距電價調整,等於是所有家庭用電、小商家,共約1,400萬用電戶全面調漲;驚動了所有用電戶,政治後座力不容小覷,卻只換得台電每年增收64億元,累虧卻還有4,000多億,恐怕有「賠了夫人又折兵」的風險。經濟部本次電價調整邏輯出現多重矛盾,既要解決電價長期偏離發電成本的價格扭曲問題,卻又想著要體恤民生,以致於
冒著「驚動了」整體用電戶的超高政治風險,惹來全體民生用戶不滿,卻又不敢充分反映成本解決台電財務困境,十分可惜,等於是民生用戶、台電公司,沒有一方是贏家。另外,經濟部又以低級距120度以下每度僅1.68元為例,售電價格只有發電成本一半,看來問題最嚴重的級距,卻只漲0.1元;反而原本早已反映售電成本的每月千度以上大用戶,每度漲幅0.4元。
讓低級距用戶持續緩步上漲,高級距用戶上漲速度是低級距的4倍,只會讓電價結構更加扭曲,根本無從解決電價成本結構扭曲的問題。
就物價來看,雖然按照主計總處電價上漲對物價的直接及間接影響來推估,全年只牽動整體消費者物價指數(CPI)上漲0.053個百分點。
但以小商店低級距用電漲幅3%至4%來看,再加之上下游供應鏈層層累積的連動效果,實際對物價的影響恐怕比經濟模型推導來得更加劇烈。更何況,對小商家而言,電價漲就是漲,才不會管你是漲0.1元,還是漲1元;明年外食費漲幅恐將蠢蠢欲動。
若經濟部是想藉著整體電價上漲0.71%,藉以向立法院在野黨做政治表態,這是台電未獲千億撥補的苦果;這種想法更是不智,恐怕只會引發在野黨在更大的政治反擊。立法院已經開議,可預期接下來朝野對電價及能源政策走向的政治攻防,只會越演越烈。
伸頭是一刀,縮頭也是一刀,既然台電無法獲得立院千億撥補,電價被迫要反映成本,冒著這麼大的政治風險得罪1400萬用戶,卻只換得台電每年增收64億元,這個決策瞻前顧後,又顧此失彼,代價會不會太大了?這一局,到底誰是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