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任衛福部長石崇良。廖瑞祥攝
石崇良接任衛福部長,並不是突如其來的黑馬,而是早在今年5月20日前後就已被鎖定的最佳人選。但當時內閣改組因罷免氛圍延宕時程,直到今日才正式拍板。石崇良的專業背景與過去在健保署推動的政策,讓他獲得醫界與幕僚一致肯定,也成為總統賴清德在「醫療界」選票焦慮下的一個穩定選項。
早在今年5月前後,政壇早已盛傳內閣將改組,其中衛福部長一職就在檢討名單內。但由於彼時社會氣氛籠罩在罷免案的政治氛圍中,黨政高層選擇延後調整時機,避免引發更多波瀾。據了解,石崇良在當時並未明確表態是否接受徵詢,理由是正專注於推動「醫院個別總額」的新制度,暫時未考慮部長人選的問題。
如今,政院拍板石崇良將接任衛生福利部人事案,醫藥界普遍給予正面評價。機關部會幕僚更是以「終於盼到」來形容,認為石崇良的專業背景與行政歷練,能為部會帶來穩定與改革的可能。這股期待,不僅反映出對前任部長邱泰源爭議纏身的不滿,更凸顯台灣醫療體系長期困境下,對「解方」的迫切需求。
回顧邱泰源任內,外界點名其下台的理由,包括急診壅塞與醫護人力荒,而外界普遍認為,這些問題是長期難題,難以短期解決。而石崇良的「急診醫師」身份,成為一個象徵性的加分條件,他曾在健保署長任內調漲護理費健保點數,用政策改善護理人力的薪資結構,留住人才,這點獲得賴清德肯定。
石崇良是台南人,但並非賴清德醫界核心的「成大幫」。他畢業於國立臺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健康政策與管理研究所,以及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這樣的地緣、專業背景,讓他既有專業聲望,也少了「派系色彩」,是一個安全、穩健的選項。
賴清德身為台灣首位醫師出身的總統,同時也是民進黨主席,他對醫療政策的敏感度與掌控欲自然比過去任何一位總統都來得強烈。大罷免失利後,醫藥界選票是否流失,成為他心中一項迫切的政治隱憂。過去部長邱泰源屢陷爭議,不僅在立法院備詢時引發外界質疑,也讓醫界內部的不滿情緒逐漸累積。這些壓力最終逼得賴清德不得不將衛福部列入首波內閣改組名單。
而在總統府健康台灣推動委員會中,賴清德每個月都會藉由「健康台灣」便當會,與衛福部長直接面對面討論政策,使得衛福部長的位置成為政院團隊中最直接暴露於總統檢視的職位之一。不同於其他部會首長,衛福部長必須同時面對總統的高標準要求、醫界的專業檢驗,以及社會對健保與醫療資源分配的敏感期待。這也意味著,坐在這個位置上承受的政治壓力,往往遠遠超過其他閣員。
但期待越高,壓力也隨之加重。石崇良未來不僅要回應醫界長期懸而未決的疑難雜症,還必須承受總統府每月檢視的政治壓力。他面前的課題,從急診壅塞、醫護人力荒,到罕見疾病病友在健保制度下的醫療公平性。在這樣的高壓位置上,他如何在改革與政治之間找到施力點,將成為檢驗這場人事安排是否能真正開啟變局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