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太說軍武】V-BAT無人機烏克蘭實戰成功 垂直起降、抗干擾還有隱藏版優勢

    2025-07-12 07:20 / 作者 郭宏章
    一架V-BAT無人機由美國陸戰隊從船塢登陸艦「卡特霍爾號」(USS Carter Hall,LSD-50)上垂直起飛。對近岸進行偵蒐任務。U.S. Marine Corps photo
    由美國新創軍事科技公司「護盾」(Shield AI)研發的的V-BAT無人機,由於可垂直起降,並有強大抗電子干擾能力,已獲美軍採用,賦予正式型號MQ-35A,並軍援烏克蘭實戰驗證,可有效抵抗強烈電子干擾, V-BAT無人機外型緊緻,不佔空間,能從艦艇甲板起飛,除了目前的偵蒐型之外,更能加裝小型炸彈,能夠癱瘓敵方艦艇的雷達、光電設備,使對方失去作戰能力。

    國防部爭取編列在明年(2026年)的特別預算向美國採購,但台灣也有不少軍用商規小型偵蒐無人機,為何一定要買V-BAT呢?國防院所長蘇紫雲透露,因為還有隱藏版優點。

    由美國海軍「海豹」(SEALs)特種部隊退役軍人合作的新創公司Shield AI (或譯為「護盾人工智能公司」,簡稱「護盾公司」),成立於2015年,研發小型無人機群產品成功打入美軍市場,並透過併購公司等方式擴展,發展軍用AI技術,而V-BAT「V-蝙蝠」是該公司垂直起飛/降落(vertical take-off and landing, VTOL)的AI導控偵蒐型(ISR)無人機,強調低成本就能運用的AI技術。

    美國Shield AI研發的的V-BAT垂直起降偵蒐(ISR)無人機,獲美軍採用,正式型號為MQ-35。U.S. Marine Corps


    美國海軍為了尋找新一代的偵蒐無人機,2021年4月宣布由「護盾公司」的V-BAT無人機贏得原型機計畫,全力發展垂直起降構型的無人機。由於在2022年底的驗證測試中,V-BAT成功的完成酬載22.5公斤飛行達370公里遠,因此隨後也獲得美國陸軍的「未來戰術無人機系統」計畫 Future Tactical Unmanned Aircraft System (FTUAS),取代原有的取代RQ-7 暗影無人機(Shadow)。接下來海岸巡防隊與美軍陸戰隊(US Marine)也都採購V-BAT無人機。

    國防安全研究院國防戰略與資源研究所所長蘇紫雲指出,事實上V-BAT「V-蝙蝠」垂直起降無人機,基本上它的設計不算高科技,因為沒有匿蹤能力,在真實戰場上可能被擊落的概率很高,但是它最大的優點在於電子防護,也就是抗干擾的能力。的確,在軍用偵蒐/監偵無人機當中,V-BAT只能算是小型無人機,長為2.95 公尺、翼展 2.74公尺,重量約56.7公斤,在歐美眾多偵蒐型無人機型當中並未受到特別重視。

    蘇紫雲指出,直到2024年美國援助V-BAT無人機給烏克蘭後,實戰驗證,讓外界大為改觀。

    美國以V-BAT無人機援助烏克蘭部隊,不受俄軍電戰干擾,成功擊毀俄軍防空飛彈(SAM)基地,圖為美烏兩國人員合影。摘自Shield AI官網


    烏克蘭特種部隊去年8月時在第聶伯羅(Dnipro)戰場以該部隊原有無人機搜尋俄軍防空飛彈機動陣地時,遭遇俄軍電戰系統的強力干擾,於是烏軍改用美援的V-BAT無人機,克服電子干擾,穿越前線100公里,成功鎖定俄羅斯SA-11山毛櫸-M1(Buk-M1)機動防空飛彈系統的位置,馬上把目標資訊傳輸到後方的「海馬斯」(HIMARS)多管火箭系統的部隊發動攻擊,將該陣地摧毀。蘇紫雲認為,在戰場上遭遇到俄國強烈的干擾 可是還是可以順利執行任務,它的價值得以展現。

    美國V-BAT無人機具高度機動部署能力,適合野戰。圖為援助烏克蘭對抗俄羅斯作戰,成功擊毀俄軍防空飛彈(SAM)基地,在烏俄戰爭獲得實戰驗證。摘自Shield AI官網


    美國以V-BAT無人機援助烏克蘭對抗俄羅斯,成功突破電子干擾作戰環境,擊毀俄軍防空飛彈(SAM)基地(紅框處),在烏俄戰爭獲得實戰驗證。摘自Shield AI官網


    蘇紫雲指出,在獲得俄烏戰場實戰驗證之前,大家看到的V-BAT「蝙蝠」無人機原本設計特點:垂直起降,確實有助於在狹小空間,例如一般作戰艦艇上部署。對於台灣而言,V-BAT對海巡跟海軍來講都很有價值,因為美國海岸防衛隊也有使用V-BAT。因此優點是除了首先電戰能力優異,再來是它的尺寸比較緊緻、且可以垂直起降,所以適合海巡或海軍的艦艇操作,不會佔太大的空間 就可以操作起降。

    此外,V-BAT的最大水平飛行距離高達480公里,提高單一艦艇的戰場的知覺能力(Situation Awareness),爬升高度可達6000公尺,所以其戰術應用彈性很大。

    V-BAT偵蒐型無人機採用二行程引擎,垂直起飛後可以傳統飛行方式巡航偵蒐目標,續航力超過200海浬/370公里。摘自Shield AI官網


    對於偵蒐/監偵無人機來說,目前商規民用無人機大部分是有電力驅動,航程基本上在100公里左右就很不錯了,國造的「紅隼無人機」也是採用內燃機引擎驅動,所以可以飛比較遠,但目前紅隼第一代無法垂直起降,所以無法配置在艦艇上面。

    蘇紫雲也指出,即使是對地面部隊來講,同樣以烏克蘭陸軍的實際經驗。他們發現這個V-BAT無人機還有另外第三個戰術優勢,也就是一輛運動休旅車(SUV)就帶著它「趴趴走」了,不用找一個野戰的跑道起降,就能發揮機動偵蒐或者機動掩蔽的功能。


    V-BAT偵蒐型無人機採用二行程引擎,垂直起飛後可以傳統飛行方式巡航偵蒐目標,續航力超過200海浬/370公里。摘自Shield AI官網


    實際操作上,V-BAT無人機系統可以一輛「皮卡」貨車(Pick-Up truck)在A點發射起飛,然後「皮卡」貨車跑到B點去隱蔽起來,最後跟無人機在C點會合,其戰術彈性就很大了。

    蘇紫雲表示,V-BAT標榜AI能力,但第四個優點卻是維修方便,因為它採用的是一般的二行程引擎(內燃機),所以跟一班人想像不一樣,無人機未必一定全都要很高科技,事實上它部分是用成熟的技術來組裝機身跟動力系統,其真正的靈魂是在電子裝備上面,也就是「抗干擾能力」。在遭受一般干擾時,可使用GPS 自己定位、導航。如果連GPS也被干擾的話,可以用內建的慣性導航(INS),這部分才是含金量最高的一個區塊。

    新創軍事科技公司Shield AI所研發的垂直起降V-BAT無人機,美軍型號MQ-35,具有強大抗電子干擾能力。Shield AI


    蘇紫雲說,V-BAT除了上述四大優點之外,還有未來的隱藏版的優點,因為原本其任務是以偵蒐為主,除了「雙光系統」(可見光/紅外線)、立體定位之外,目前諾斯洛普·格魯曼公司(Northrop Grumman)正在幫美軍發展的微型雷射導引炸彈。此一名為「手斧」(Hatchet)微型炸彈,全名為「微型精確打擊彈藥」(Miniature Precision Strike Munition, MPSM)。蘇紫雲也說,「手斧」微型炸彈很輕,不到3公斤,才2.95公斤重,彈體長31.75公分,直徑6.1公分,所以可搭載於V-BAT它所分類的第三類組(Group-3)的無人機上。

    諾斯洛普·格魯曼公司研發的「手斧」(Hatchet)「微型精確打擊彈藥」(Miniature Precision Strike Munition, MPSM),將可裝載於第三類組(Group-3)的無人機。Northrop Grumman


    蘇紫雲強調,有了新型「手斧」(Hatchet)微型炸彈,可裝備在二級以上的無人機,包括Class 2跟Class 3都可以,所以未來這一架「V-蝙蝠」無人機,也可以有攻擊能力,就變成「察打一體」、兼具偵察與打擊能力。

    諾斯洛普·格魯曼公司研發的「手斧」(Hatchet)「微型精確打擊彈藥」(Miniature Precision Strike Munition, MPSM),將可裝載於第三類組(Group-3)的無人機。Northrop Grumman


    由於V-BAT的成功,日本與羅馬尼亞都購買了此一無人機系統,蘇紫雲估算,若以羅馬尼亞採購金額,加上操作訓練等,平均每一架於V-BAT無人機單價為新台幣1.2億元,儘管性能不錯,但是從成本考量的話,建議國軍採購的同時,台灣民間廠商或中科院可加速研發類似的垂直起降、抗干擾無人機,且打破無人機只能用電動的概念,可把單價壓下,這對於台灣會比較有利。
    郭宏章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