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9日「拒絕統戰、守護台灣」凱道大會師活動。資料照,周永受攝
全台大罷免行動至今,已經有30位國民黨立委遭第二階段罷免連署送件,成果已遠遠超乎預期,藍營立委近期陸續透過預算解凍、通過修法增加國定假日等力挽狂瀾。罷藍委的行動在35個立委選區遍地開花,自主創作的不同影片文宣在網路上瘋傳,陸戰與空戰齊發。中研院社會所研究員吳介民分析,大罷免延續了青鳥行動的能量,都是對抗中國威脅的危機動員。
吳介民表示,拉長時間觀察,今(2025)年大罷免運動從去(2024)年的青島行動延續而來,背後的主因都是藍白結盟的國會亂象,尤其藍白結盟下的立法與修法,不合憲、不合法。整個過程甚至被質疑與中國有某個程度上的默契,例如去年的青島行動爆發前,國民黨團總召傅崐萁率領黨內立委於4月前往北京與中國政協主席王滬寧會面。王滬寧是中國政協主席,擔任中共中央對台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指揮調度對台統戰。在緊要關頭,傅崐萁「上京」與王見面,奧妙不言而喻。
罷免花蓮縣國民黨立委傅崐萁。游騰傑攝
「不論是發起者還是參與者,大都將這場行動視為對抗中共或中國威脅的危機動員。」吳介民分析,2025年的大罷免運動與2014年三一八佔領國會運動都是來自中國因素動員,去年的青鳥行動曾被學者評論為「太陽花2.0」,但是背後的動員模式、組織型態與論述主張都不盡相同,大罷免行動去中心化、草根性強,且以「反共護台」為主軸,吸引到一批來自藍營的反共人士共同響應。
與太陽花學運不同 護台主張集結媽媽、反共藍軍先從參與者與組織來看,三一八佔領國會行動,具有明確的領導中心,以學生、年輕台派、進步且具經驗的社運團體共同參與,吳介民指出,大罷免行動中縱然有前聯電董事長曹興誠、民進黨立委沈伯洋與YouTuber八炯、閩南狼等人對外發聲,但志工當中的「年輕女性」、「媽媽」的形象特別重要也具有意義,她們的母職身份使她們特別關照家庭,在形象上呼應到下一代的未來與前景。
以守護家庭、守護下一代形象現身的還有退役空軍飛官的「台灣鷹爸」徐柏岳,他的大兒子是陸軍官校88年班、美國維吉尼亞軍校畢業,小兒子也是陸軍官校畢業,目前在西點軍校、美軍戰爭學院受訓,他多次強調:「像他們這些當時在黨國教育長大的父母們,為了孩子與愛挺身而出。」他的父親與退將身份,又將下一代的未來與「反共」的形象深刻連結。
鷹爸徐柏岳出席《拒絕統戰、守護台灣》凱道大會師活動。資料照,周永受攝
國共合作自2005年至今已經20年,如今國民黨的行為已經引起內部及支持者中「反共派」的不滿。吳介民認為,大罷免運動中也出現一群「反共」的藍營支持者,他們認定國民黨已經遭到中共吸附、與中國合作甚至支持中共對台行動,因此不論是鷹爸或是身為退將的桃園市議員于北辰,都逐漸與國民黨拉開距離,也與「台派」有了合作的可能。
台獨旗並列中華民國國旗 顯現運動「對外」趨勢419活動現場,台獨旗與中華民國國旗同場飄揚。資料照片,周永受攝
在行動訴求上,三一八佔領國會行動的過程中,針對服貿協議有反黑箱、反中國、反全球化等不同層次的討論,但最後聚焦在「民主」與「對抗中國因素」的兩大主軸。吳介民則觀察,在大罷免行動中,「反共護台」成為最醒目的訴求,打破過往「台派」與「泛藍反共派」的界線,因此在4月19日的凱道集會中,中華民國國旗與台獨旗可以並列,「這在過去幾乎難以想像。」
吳介民分析,對於老一輩的「台獨派」來說,中華民國是威權與壓迫的象徵,因為外來政權以大中華為藉口抗拒民主選舉,因此推翻中華民國與爭取民主化變成密不可分。然而,隨著中華民國體制逐步在地化、實施民主選舉,年輕世代未曾直接經歷威權統治,對於中華民國國旗、國歌等符號不如上一輩反感排斥,「這使得台獨運動從過去的『內向型』的推翻專制政權,轉為『外向型』的對抗中國威脅。」
大罷免行動席捲全台,影視界發起「Taiwan Action」,接力拍攝多部廣告,宣傳二階連署;作家朱宥勳、楊双子等人發起「筆桿接力罷免到底」活動,串聯老中青三代作家連署支持大罷免,有人氣不過被譏為「要飯的」,有人看不下去預算刪凍亂象,有人分享了大罷免行動中的志工身影。吳介民認為,預算凍結的背後是國會亂象,這些論述仍隱含「反共」、「討伐國民黨」的潛台詞。
導演楊力州號召的罷團影片計畫「Taiwan Action」在社會引起熱議。翻攝「TAIWAN ACTION」YT頻道。
他指出,從罷免行動的口號訴求、志工組成的運作方式來看,很清楚可以看出它與傳統政黨動員方式非常不同,縱使有政治界、藝文界、民間團體菁英出面呼籲,但各地都各自組織了罷免團體,自動自發進行具有在地性、草根性的行動,更凸顯這次行動不是特定政黨動員,而是台灣公民社會長期發展以來的經驗與能量的大爆發。
是否出現選民重組契機?可從3類型觀察各地罷免國民黨立委的行動即將進入第三階段投票,而投票成案後則將進行立委補選,吳介民認為可以分成3種類型來觀察,藍營長期扎根的夫妻檔家族王國花蓮縣、軍公教文化霸權群聚的台北市,以及民進黨曾經執政的新北市、桃園市、台中市與南投縣等。目前還無法預測政治版圖的走勢,如果這些地方成功罷免、並且補選出有別於現任立委的親台、進步派人士,將出現「選民重組」的契機,否則就只是政治菁英重新分配權力。
至於罷免行動是否影響社會大眾的國家認同,吳介民認為,台灣社會將更凝結。在「台灣人」、「中國人」與「同時是台灣人也是中國人」的長期調查當中,約有3成具有雙重認同,若「反共保台」的意識升高,這些人有可能在未來更向「台灣認同」靠攏,罷免行動的參與者將有更強的動員力,在未來的投票中踴躍拉票,這也是待觀察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