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就職周年-談挑戰】顧爾德專欄:賴神處境難於小英,為何支持度卻更高?

    2025-05-20 08:00 / 作者 顧爾德 / 資深新聞工作者、專欄作家
    總統賴清德就職1周年面臨內憂外患。資料照,總統府提供
    520總統就職周年前夕,各民調機關、媒體甚至政黨都密集製作、報導關於總統賴清德施政滿意度、聲望或支持度的民調。主流媒體與民調機構的詮釋多是民眾對賴清德的支持直直落、總統的聲望或滿意度走低;呈現出的畫面有如一個面臨內憂外患的總統,還固執地做困獸之鬥。如果這是今天台灣領導人的處境,那也映射出台灣當前危機不小 。賴清德的處境真是如此嗎?

    民眾對台灣面臨的內憂外患點滴在心頭:外有中國軍演頻仍、川普關稅衝擊,內部則是朝小野大、很多政務被國會在野黨癱瘓。五月初《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的封面故事「台灣試煉」(The Taiwan Test)才把台灣面臨的內外挑戰再一次呈現出來。會說「再一次」是因為《經濟學人》近年來並非首次把台灣危機當封面,而民眾也清楚,台灣內外處境艱難並非從賴清德上任才開始。如果比較客觀評價賴清德上任一年來的處境與表現,應該把他和前任蔡英文做一個對照。

    國會亂象、關稅衝擊 掌政面臨內外交攻

    就內外客觀條件而言,蔡、賴兩任總統面對共同的困難,但也有不同的境遇。最大共同點就是北京對兩位台灣領導人都心懷敵意。蔡英文第一任就職演說被北京就打槍、被稱為「一份沒有完成的答卷」,之後來自海峽西側的「外患」已一步步升高,尤其是2022年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Nancy Pelosi)訪台之後,中國對台的軍事操演更進一步常態化、頻繁化。此後北京更加強外交戰,要求各國重申支持聯合國2758號決議以及「一中原則」。中國對台文攻武嚇的強度是在提高,但並非始於賴清德當選之後。

    蔡英文有兩項賴清德沒有的內外優勢。圖為前總統蔡英文回倫敦政經學院(LSE)演講。翻攝自蔡英文FB


    而蔡英文有兩項賴清德沒有的內外優勢:外在優勢是執政8年間,台美關係是史上最好;相對的,賴清德遇上川普2.0展開史無前例的關稅大戰,讓台灣經濟受傷;此外,這一屆川普政府中,不少聲音認為為了台灣與中國正面衝突並不符合美國利益。上述兩個因素都導致台灣疑美論升高、也進而降低人民對親美抗中的賴清德政策的信賴。而在內政上,蔡英文8年兩度完全執政,2020總統大選蔡英文更以得票率5成7、逾817萬票的史上最高票連任;相對的,賴清德只拿到558萬票、得票率僅4成,更由於民進黨在國會席次未過半,賴政府面臨著藍白聯手凌遲、癱瘓國政。

    反抗性威脅北京 學者以陳水扁相比

    即使蔡英文就任之初面臨的內外情勢遠遠優於賴清德,但從民調上卻看到,她當時獲得的民意支持度大大不如賴清德。以《美麗島電子報》民調而言,賴清德上任百日施政滿意度有54%,相對蔡英文第一任就職百日施政滿意度只有45%;到就職周年,賴清德跌到32%,蔡英文更只有25.5%。即使外在客觀條件不如蔡英文,賴清德施政獲得民眾的支持度卻高於當年的蔡英文。

    今年3月,賴清德將北京定性為「外國敵對勢力」,並在中國《反分裂國家法》屆滿20周年前夕宣布17項因應中國滲透的措施。對此,解放軍半個月後於4月1日在台灣周邊展開演訓做為回應,東部戰區司令部並於官方發布的宣傳片中將賴清德畫成一隻被筷子夾起的綠色昆蟲。美國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CSIS) 中國實力項目(China Power Project)主持人林碧瑩(Bonny Lin)等3位學者5月在《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發表文章指出,這種將賴清德非人化的做法,反映出北京對兩岸關係走向的深切焦慮,尤其認為賴推動台獨意圖比前任蔡英文更強硬、更具反抗性、威脅更大。3位學者並把賴清德和2008年推動台獨公投的總統陳水扁相比擬。

    中共官媒雜誌《環球人物》近日以總統賴清德作為「封面人物」。翻攝環球人物網站


    涉外發言欠缺一貫性 很多像「神來一筆」

    其實把北京強化對台灣的武嚇威脅全歸咎到賴清德作風強硬並不合理。首先,北京對賴清德的定性從他未上任前到今天都未改變,而且賴上任之初解放軍就已經用大型演習當「賀禮」。賴清德會提出17項措施,也確實是因為中國對台灣全面滲透愈來愈厲害,並非要主動挑釁北京。

    當然,賴清德在宣布對中國統戰滲透的回應時展現出他的鬥性堅強,一些用字遣詞的確可以再斟酌。例如,「統戰」一詞用得太粗疏,因為在中共語意脈絡中,「統戰」不是負面字眼,共產黨對黨外交流都被歸為統戰;此外,是該稱「中國是個境外敵對勢力」?還是用「中共政權是個境外敵對勢力」較恰當?也是有檢討空間,因為後者焦點更集中。

    賴清德對外事務發言較缺乏一貫性的思考,像國慶晚會發表「中華民國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祖國」的「祖國論」、用《曖暉條約》質疑北京對台灣的主權主張,到紀念歐戰結束80周年(或許是要對美俄協商烏克蘭問題的綏靖氛圍做出反擊?),很多都像神來一筆,但看不出他的全盤思考;最近接受《日本經濟新聞》專訪時說川普關稅戰是為了「世界和平」,也讓人感覺錯愕、懷疑他對川普是否過譽了。

    即使賴清德被美國學者認為對兩岸關係強硬造成台海緊張,但台灣民意基金會去年(2024)9月公布的民調卻顯示,46%民眾滿意賴清德對海岸關係的處理,高於不滿意度40.7%。甚至高過對北京一直保持不卑不亢的前總統總蔡英文──去年4月蔡英文卸任前的民調,滿意蔡英文對兩岸關係處理的佔45.6%,不滿意為48.1%。

    大罷免激化社會分化 內政僵局待解套

    綜觀賴清德這一年來的言行,其實他對國內問題的關切度高於兩岸國際。而且內閣重要財經官員也都是賴清德指派的,包括國發會主委劉鏡清、言行備受爭議的經濟部長郭智輝都是賴清德之前讀書會成員。從這些內閣閣員至國家通訊社中央社社長胡婉玲的任命,可以看出賴清德的主見很強。而《信傳媒》5月公布的調查顯示,民眾對賴清德施政最有感的也都是國內政策,前3名分別是嚴辦貪腐、打房、打擊詐騙。即使中國為賴清德扣上「頑固台獨分子」的帽子,做過民代、地方首長的賴清德其實深知搞好經濟內政才是民之所欲。

    全台掀起的大罷免風潮,已讓社會越趨分化。圖為雙和罷團二階送件。資料照,李政龍攝


    回到賴清德國內處境,他不僅面臨著朝小野大、朝野對立嚴重,也面臨著政治立場愈見兩極化的社會。從《美麗島電子報》民調可發現,賴清德的施政滿意度從去年6月中旬上任滿1個月的56.8%逐步下滑,但是今年3月又上升到55.6%高點,之後又下滑;相對的,對賴清德政策不滿意的民眾,從去年8月就職百日時的33.2%,一直呈上升趨勢,到今年2月已達41.7%,4月更升至47.3%、已超過滿意的47.1%。3月滿意度創高點,可能和上述對中政策強硬以及大罷免風起雲湧有關;相對地,大罷免也激起在野政黨支持者警覺、升高對執政者的敵意,因此政策不滿意度也上升。整體來看,就是台灣社會對立分化趨向明顯。

    目前大罷免二階段連署大致結束,之後到第三階段投票、第四階段補選,社會劍拔弩張的氣氛恐將持續;而國會的在野黨也會利用還有多數優勢時,繼續推動綁縛執政者手腳的法案。

    朝野愈對立分化、社會愈分化非台灣之福,陷在此僵局中的賴清德也難以有大作為;不過綠色選民卻可能更團結起來挺賴清德。若大罷免若翻轉國會結構,賴清德才有可以大展身手,屆時「賴清德時代」會如何開展?

    *作者為資深新聞工作者、專欄作家
    顧爾德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