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03 07:10
離開了那個混亂、充滿危險的家鄉,26歲阿里(化名)來到了歐洲熱門的難民庇護之地──德國。原以為自此能迎向展新生活,沒想到卻陷入困境,出現了嚴重的適應障礙。
2025-03-19 11:36
2名自去年6月起滯留在太空的美國太空人,今天(3/18)搭乘SpaceX的乘龍號(Crew Dragon)太空船返回地球。媒體指出他們在太空生活9個月,回到地球後身體可能出現許多問題,包括肌肉萎縮、骨密度下降、血管變細、眼球變形、血栓及罹癌的風險增加。
2025-03-12 11:11
號稱「癌王」的小細胞肺癌,是最難治療的癌症之一,患者在確診時往往已經處於晚期,且大多數已經擴散轉移,現有的藥物治療效果十分有限,平均存活率不到一年。此病症難以篩檢,並且只有兩期:侷限期和擴散期。台大醫院今(12日)舉行記者會,公布了一項重大的醫學發現,揭示小細胞肺癌的惡性原因竟是它能自主發電,並指出,抗癲癇藥物未來有望能應用於小細胞肺癌的治療。
2025-03-07 08:00
在幾乎人手一機的時代,智慧型手機對青少年的影響也屢屢引發爭論,據了解,教育部將於3月10日召開諮詢會議,強化校園手機管理原則,然而,只是要理手機,為何這麼困難?《太報》訪問各方代表意見,整理出如今校園實務上遭遇的困難,以及如何能真正有效地推動:校方要透過校園民主程序,長時間反覆進行校內溝通,才能避免反彈與抗拒。
2025-02-06 19:10
人類在死亡的瞬間,大腦究竟會有什麼反應?一項研究補捉到人類臨終前後的大腦活動,顯示腦電波依舊活躍,包括與記憶倒帶有關的功能,證明「人生跑馬燈」現象真實存在,正好和瀕死經驗者所述閃過人生片段的情況一樣。
2025-02-04 15:22
總統賴清德今(2/4)出席2025台北國際書展開幕典禮,從義大利主題館、台灣文學書區、公民書區一路逛到台灣漫畫館。根據文化部提供資料,賴清德一共入手52本書,包括近期熱門的「聽海湧」、「張忠謀自傳全集(上下冊)」,以及「逃離中國:現代台灣的創傷、記憶與認同」、「為什麼是台灣?中國領土完整的地緣戰略理由」,還有「台北男神榜」、「從易經看莊子」等宗教文學。
2025-01-06 12:14
第五屆李謀偉科學論壇1/5圓滿落幕,本屆論壇由李長榮教育基金會主辦,國際化學總會(IUPAC)主席Ehud Keinan教授領軍的科學諮詢委員會全程規劃,透過嚴謹的主題設計與講者甄選,聚集了國際頂尖科學家與國內外青年學者,共同推動跨學科合作、促進創新研究,並深化生物化學和化學生物學在實際應用中的影響力,成為驅動科學創新與永續發展的重要孵化器。
2024-12-18 18:26
國外最新研究發現,在443種職業當中,救護車司機罹患阿茲海默症的風險最低,僅為0.7%;計程車司機也是偏低,為1%。原因可能在於他們負責空間推理和記憶的大腦區域特別強健。
2024-10-09 18:43
諾貝爾化學獎台灣時間今天下午5點45分揭曉,由美國華盛頓大學教授貝克(David Baker),以及Google旗下的英國人工智慧公司Google DeepMind的2名科學家哈薩比斯(Demis Hassabis)和瓊珀(John M. Jumper)一同獲獎,表彰3人在「蛋白質結構預測」的貢獻。
2024-10-08 18:38
今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頒給美國與加拿大學者,表彰他們對於機械學習的貢獻。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